谁知道一些新湾沙地的故事?

昔日一片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如今已是楼宇林立、绿树成荫,围垦、晒盐、赶潮头鱼等一幕幕也已成为老照片中黑白的影像,老一代人的记忆渐渐逝去。

“这些都是我们爷爷奶奶辈的人!”新湾初中校园小导游李梦楠,迎接新生时总是会指着校门外墙上展现围垦场景的壁画,自豪地告诉学弟学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李梦楠义务加入到校园小导游的行列,为来自校内外的师生朋友娓娓道来沙地文化的“前世今生”。

在李梦楠的引导下,我们徜徉在新湾初中校园里,细细观赏着以“沙地之歌”为主题的沙地文化长廊,仿佛令我们置身其中。

在初二(1)班的教室,本报“总编走基层”全媒体采访小组的成员们和孩子们一起上了一堂特殊的课。李玉英老师以“金色沙地,阳光新湾”为题,用沙地方言为我们讲述沙地人“做人家”式的勤俭持家作风。

从沙地人“下饭”的种种,到沙地民房的演变,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在场的大人和孩子们都感慨万分。这是新湾街道“沙地文化进校园围垦精神永传承”活动的一个掠影。李老师口中的“金色沙地,阳光新湾”,也正是新湾街道的品牌。街道办事处主任吕吉良如是说:“深入挖掘沙地文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沙地文化的发展历程,继承发扬围垦精神,激发青少年热爱沙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真正将沙地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植根于新湾人的心中。”

新湾街道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打出“金色沙地,阳光新湾”的集镇品牌后,新湾精心组织了三年一届的沙地文化节暨全民运动会,开展沙地人物寻访活动,开设北干听风《围垦故事》专栏,成立萧山沙地文化研究会,组织“老少沙地行”活动,举办沙地文化大讲坛,发起“巧手沙地女”挑花边比赛等。各种围绕沙地文化的群众文体活动,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新湾的每一个角落。

文化是根,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这句话在新湾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回首过去的2011年,新湾人民将沙地文化的精髓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经济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实现工企业总产值60亿元,超额完成了区里的计划目标任务;粮食功能区建设面积已达4020亩。与此同时,“平安新湾”稳步推进,“和事佬”等基层协调组织积极做好事前防范工作,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大江东新城的开发建设,给新湾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作为大江东新城的主阵地,新湾街道坚决转变思路,坚定做城理念,加速转型升级,加快融入新城。如今,1700亩新湾城市综合体方案已经启动规划,江东大道、钱江大道、新湾大道等也正在全力建设中,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沙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