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看起来很美。教师与儿童关系述评。
中国的教育美好吗?当人们在电影后看到这个问题时,第一反应是:中国的教育“一刀切”,忽视个性,扼杀孩子的天性...但我更愿意先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教育。
先说个性。电影的背景应该是改革初期。在此之前,社会过于强调集体,而强调个性恰恰是当时社会无法接受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大框架下,“一刀切”和“个性”都不是首要问题。当时乃至今天,在大多数学校,老师都是管着庞大的班级,面对着大多数学生。不允许他们因材施教,那么教师的工作和负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如果真的统一,可以称之为“一碗水端平”,促进教育公平。但在影片中,当一位非常时尚的家长在学校看望他的孩子时,他像领导视察一样指指点点,而老师们对诺诺则很被动。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个孩子(方枪枪)没有一朵小红花”时,他马上说“明天每个人都会有一朵小红花”。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的危害远远大于“一刀切”,孩子最终会有自主意识,“一刀切”永远不会阻止他们的成长,而这种“区别对待”给孩子贴上了隐形的标签,也深深影响了今天的教育公平。
刚刚说到小红花,就不得不提所谓的“鉴定”。人们私下里常说“人比人气人”,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它确实有“奖励先进,鼓励落后”的作用。但如果把这些东西强加给那些不熟悉世界的孩子,它的激励作用可能会大打折扣,至少它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上,我们社会的评价之风有着悠久的传统。时代变了,一样的是鉴定。连梁山兄弟都还排第一。后来“全力以赴,力争上游”是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于是有了标准和规则,更不用说教育了。社会本身就被这些东西绑架了。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影片中,由四合院改造而成的幼儿园,近百名学生只有一名园长和两名老师。除了床和桌椅,几乎没有教学和娱乐设施。它的条件和当时相比还算不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1996年左右(我国农村孩子基本没有幼儿园(现在好像也一样)),我上的是“学前班(小学前的一个缓冲)”。我也是像方枪枪一样被父亲送给老师的(不过我没他那么幸运,要去学校一日游,单程两公里)。当我被带进教室时,我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人才竖起的木柱(后来知道这是为了防止房子在雨中倒塌)一群孩子正高兴地和老师一起跺脚,把地上新铺的土夯实...有些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但当我们在经济上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时,教育支出占GDP 4%的承诺却始终是一张空头支票。老百姓自己都说“再穷也上不起学”。当他们勒紧裤腰带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否让那些“很重视”的人心里听起来很美?你各方面都很无奈,但这是大势所趋。
我们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去批判社会,但社会是真的现实。如果脱离社会环境谈教育,是不是有点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教育美不美很难说。当然,我们不能批评社会。毕竟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因素不可忽视。
先说我们的老师。人们一再批评中国的教育,因为它亲力亲为,一刀切的方法,规则和灌输...但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的教育更有利于大多数人快速高效地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为学生打好基础。就像:一个九英尺高的平台从疲惫的土壤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那筐土,你学不会走路,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能筑九尺讲台,走万里路?就像片中的老师教孩子洗手穿衣,教他们基本的礼仪和道歉一样,难道我们也要他们做一些诱导,因材施教吗?问题是我们对前者过于刻板:吃多少饭,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上厕所都要统一,这似乎有点挑剔。后者关注的是如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只有学生先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才有意义。早期教育是磨刀霍霍的阶段,要注重基础,过于强调诱导和启发。学生获得的知识相当有限,而多花时间打基础会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不管人们怎么批判,中国的孩子早期教育总体上还是比较可取的。
在特定的教育体制下,改变教育模式的可能性不大,而作为教师个人因素的教育手段和态度确实是可以改变的。老师有一套奖惩措施:小红花,但是要注意,孩子每犯一次“错误”,就会被扣一朵小红花,也就是说,只要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就会得到所有的小红花。后来他们总是习惯把作业和考试交叉。如果没有错误,满分就是优秀,这已经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谓的激励并不是积极的,即不是“扬善”而是消极的“惩恶”,这似乎符合中国人“只求无过”的心理。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下大力气“维稳”,不求民生,不求发展,“别找我麻烦就行”,他们的“产品”在社会上会多“好人”,少“好料”,就像我们的教育出不了希特勒和爱因斯坦一样。老师想出了很多办法“逼”他就范:拿着剪刀,装成怪物,“吓唬”“威胁”扣一朵小红花...也有很多一举两得的方法:当众批评,为他人树立榜样;保持距离,不要和他玩,让我们孤立他……等等。许多看似立竿见影的措施值得商榷。所以,我们要改进的是教育手段和态度。能不能给表扬更多的正向激励?能不能找到一种不伤害学生、不改错的方法来批判双方的美?能不能也“不抛弃,不放弃”哪怕他是个“差生”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有时候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甚至改变他的一生。我们小心点,好吗?
另外,也要看到幼儿园的老师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孩子,帮他们擦手,洗澡,盖被子。他们和很多老师一样,必然是无所不为,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和负责真的很感人。但是孩子终究是要步入社会的。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在这个幼儿园里,老师出于责任,家长不在,这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方枪枪先是和南燕玩“打针”“吃药”等耐心游戏,最后傻乎乎地看着医院,希望他生病“不用去幼儿园,他爸妈来看我”。现在农村空了,“留守儿童”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亲情缺失——这比不能上学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营造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的环境,也值得深思。
所以从人性的角度,我们很难说中国的教育不美好,毕竟也有不可否认的一面。中国的教育美好吗?真的不好说,我也没资格说,但是我们要思考如何让中国的教育变得更美好,尤其是我们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