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破千亿的特斯拉,能成为下一个苹果吗?

前几天,特斯拉的市值终于如粉丝所愿,一跃超过1000亿美元。虽然还不能和超市值万亿美元的苹果同日而语,但当再一次被众人议论,并称之为?“汽车界的苹果”时,必然显得更有底气。

事实上,特斯拉和苹果虽然行业不同,产品也不一,但作为电动汽车行业大胆革新的龙头企业,一直以来就和苹果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从两家传奇的CEO来说。尽管个性与乔布斯截然不同,但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无疑也成功塑造了硅谷“钢铁侠”的人设,并且被广泛认为是乔布斯之后硅谷最伟大的创业者。正如乔布斯的故事是苹果公司给世界上的一堂课,马斯克的故事也为特斯拉品牌增色不少。

再如从产业布局来说,特斯拉和苹果一样,都在都在积极的发展软硬件一体化。苹果力争从芯片到系统、再到硬件设计等方面掌握核心竞争力。特斯拉也将这一点贯彻到极致,从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电池、整车制造,特斯拉将所有部分全部统一制造,并且力求从L2.5级“辅助驾驶”迅速更替到L3级自动驾驶,甚至在爱信口开河的马斯克嘴里,特斯拉随时都有可能完成L5级别自动驾驶的研发。

同时,和苹果一样,特斯拉也非常注重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圈。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苹果的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等产品的生态融汇互通,意在保持完整体验感的同时,让用户形成粘性。而特斯拉的产品线也是完整的,包括充电桩、车型、车载系统都是特斯拉的专属品牌。

并且,这两家企业都在中国开设了工厂或代工厂,意在在消费者市场实现量产、节省成本。苹果在中国代工厂增加数量远超其他国家,仅富士康就从2015年的19个扩大到2019年的29个。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开工建设,也是目前唯一在华独资建厂的外来企业,优势比苹果还要大。而到2020年1月7日,仅仅一年时间过去,特斯拉上海工厂就举行了Model?3交付和Model?Y启动仪式。

其次,便是入华时市场行情各异,但苹果和特斯拉的突围方式也是极其相似的。2006年的诺基亚一年在全球发布近200款新手机,覆盖十几万的高端机,到全世界最底价的两百块的功能机。诺基亚的成功很重要一个因素是在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和细分的市场营销间保持了较高的平衡。而如果把上面这段话中“诺基亚”用“大众、丰田”替换一下,你会觉得毫无违和感。

然后iPhone横空出世了,带着全新的产品和理念,包括很棒的用户体验和解决方案,使手机成为服务和应用生态系统的关键,内置上亿的第三方开发的内容和应用所打造的生态系统和服务,把竞争引向了另一个层面,软件定义手机的智能手机时代开启了。

其后两年的市场角逐过程中,诺基亚保守的产品思维、对开发者不友好且无利可图的塞班系统在与苹果IOS系统、APP?Store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终于随着2010年苹果iPhone?4的巨大成功而走向末路。

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2016年4月1日特斯拉发布Model?3这款产品时,其他燃油车企仍然不为所动。直到进入2018年,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特斯拉Model?3开始大规模交付消费者。随之而来市场超预期的热烈反响,使得传统主流车企们感受到了特斯拉巨大的威胁,而更令大众等主流车企们忌惮的则是特斯拉日渐精进的软件能力。

更关键的是,目前苹果对APP软件的内购交易收取30%的费用,特斯拉也在计划采取相同做法。

众所周知,苹果作为应用软件的服务中间商,能保证自己既不需要用昂贵的机器制造实体产品,也不用考虑消耗利润的固定成本,这才是苹果真正的赚钱机器。特斯拉相信,如果自己也按照这个路径走,同样将非常有利可图。

至于特斯拉的服务能否像苹果一样增长和盈利,目前看来还不好说,谁也给不了一个准确答案。但当我们把苹果的服务逐个拿出来对比的话,其实能发现很多服务和功能特斯拉已经有了,使用效果并不见得比苹果差,并且还有很多已经在筹备之中。而特斯拉的目标则是将所有这些服务垂直整合到一起,形成更坚固的互联网思维生态闭环。

据了解,目前特斯拉每个季度在每辆车的服务上获得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了750美元,再加上正在逐步扩大规模的超级充电网络,以及计划在2020年推出的***享打车服务,特斯拉在服务上的收入或将有飞跃般的提升。

如果以目前特斯拉每季度每辆车750美元的服务收入作为基础,只要有10%的利润,就相当于每辆特斯拉汽车每年能带来300美元的总利润。再加上特斯拉正在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用户,也就是说每辆车的服务收入也在增长。相信这种赚钱的趋势,也是特斯拉市值大涨,给与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其实回到品牌本身,我们在特斯拉的营销套路中也能看到更多苹果的影子。特斯拉没有4S店销售体系,全面采用直营模式的体验店与网络直销的模式。这是因为其领先的电动化技术与自动驾驶体验,已经让“真香”的产品测评和用户反馈弥漫在社交网络平台中,并且收获无数粉丝。而在特斯拉这种巨大线上流量的对照下,传统汽车厂商们在线下空间布局上的优势或许已经显得不值一提。

而从苹果挑战诺基亚,到特斯拉冲击传统汽车行业,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绝对不是在对方的领域中横冲直撞。它们的策略是先改变竞争的维度,开辟一个自己擅长的新领域,然后把对手引入其中,再瓮中捉鳖。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

-The?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