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堤是怎么形成的
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
又称蛤蜊堤。指海岸带淤泥质海岸平原上由海生贝壳碎屑和细沙、粉沙组成的一种滨岸堤。它的发展反映了一个具有粉沙底质、水清而成,以波浪潮汐作用为主的有利于贝类生长的海湾环境。
我国自天津附近东至海边的沙泥质平原上有四条很长的贝壳堤,沿着同渤海湾现代海岸大体一致的方向自北而南分布。它们是古黄河远离天津人海时形成的渤海湾古海岸线的遗迹。也是海岸线后退的重要标志。
形成原因
贝壳堤俗称“蛤蜊堤”、“沙岭子”、“岭子垒”。古人称“贝丘”;地貌学家称为“死亡的海岸洲堤”。贝壳堤是天津地区特有的地貌,它是几千年来,由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逐渐堆积而成的古渤海岸线的标志。
贝壳堤真实地记录了天津沧海桑田的过程,东丽区军粮城镇白沙岭贝壳堤,是海陆变迁的历史足迹。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
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
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用C14同位素年代测定贝壳生成的年代,便可恢复海岸发育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