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

#婴幼儿# 导语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后人学习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下面是 分享的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2.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复:又。

3.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

 江雪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简介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者。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译/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4.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

 听筝

 李端〔唐代〕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制的筝枕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有意一再拨错琴弦。

 注释

 鸣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拨动琴弦。

5.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

 咏柳

 朝代:唐朝|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简介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是一首咏物诗,主要描写了在早春二月时分诗人的见闻及联想。

 这首诗借柳树歌咏春风,将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是美的创造者,裁出了春天,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翻译/译文

 如同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

 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

 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注释

 1.咏:歌颂、赞美。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该诗描写的是垂柳。

 2.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3.妆成: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5.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6.二月:二月,正是初春时节。似:好像,如同。

6.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

 早发白帝城

 李白〔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译文二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

 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7.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

 竹里馆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诗简介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表述。

 翻译/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

 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幽深的竹林。

 ⑶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8.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

 凉州词

 王翰〔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9.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

 鸟鸣涧

 王维〔唐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10.唐诗三百首幼儿3-6岁早教集锦

 问刘十九

 白居易〔唐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饮一杯暖酒?

 意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饮一杯?

 注释

 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