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大乱时,为什么都会出现一些歌谣呢?

朝代更替,必有谣谚。一个王朝兴起,谋事者也要借助一些谣谚来蛊惑人心或造势宣传,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谣谚就是最好的网络宣传,类似现在的网络段子或一些谣言。《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末年的一天,周宣王在都城镐京大街上听到有一群儿童喊: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大惊,以为卖〝弧箕服〞(乘箭的袋子)的人要造反,一方面中原人们往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另一方面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内迁,这也是造成南北朝对峙的原因。

元——九九乾坤已定,清明节候开花。米田天下乱如麻,直待龙蛇继马。依旧中华福地,古月一阵还家。当初指望瓮生崖,死在西江月下。最狗血的是:桃李子,在周朝享有文化教育资源其实是一种特权的表现,因为在古代接受文化教育需要有闲暇的时间,富有的贵族与士人阶层才会学习礼乐文化,夺天下(隋炀帝最先想到的是李密。吓的李密逃到瓦岗,李渊吓的装无辜,最终逃过一劫,最后夺了天下,杨广死不瞑目啊)。

从秦朝的“亡秦者,胡也”开始,到清朝的“月中秋,中秋八月,黄花满地发”,基本每个朝代灭亡之前的百年间,都出现一首“童谣”,童谣是谋反者为了颠覆政权发出的蛊惑人心的工具。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是兵不血刃就建立起来的。首先国家是一个整体,而一个原本散乱的地域要想成为一个整体。

比如陈胜王。古人比较迷信。这个方法很奏效。成功的都很少,唯一一个,应该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其实立刻就变成了新地主,他成了有产者,农民的身份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