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是不是同性
-1-
前几天的娱乐圈,闹了一出“出柜乌龙”事件。
老牌影星张敏在微博上写了首“情诗”给周慧敏,诗句很深情,“你安守着我,无期无约”、“请许我守住轮回,与你同在”,加上下面两人照片的配图。
一时间,广大网友沸腾了,纷纷猜测这是要“出柜”啊。
要知道,虽然张敏婚姻状况不明,但周慧敏可是有老公倪震的!
最后, 在大家的强烈八卦好奇心关注下,张敏澄清了两人之间是纯友谊。
这出误会才总算过去。
大家有没有发现,过去,大家爱八卦的是“某男和某女最近又好上了”这样的话题(当然,这在现在仍然是主流)。
随着时代发展,同性的绯闻也成了津津乐道的话题。就连友情,也可以用“好基友”、“总攻”这些曾经的gay圈术语在表达了。(没有歧视的意思,燚燚燚只是在陈述事实哦)
过去同性间的亲密举动,在大家眼里都觉得挺正常呀,女生互撩“亲爱的”、手牵手逛街、一天到晚连体婴,甚至生日献吻,都不过是“感情好”的表现。
很多普通少年的朋友圈,一直是个被同性友情包围的圈子,异性只是大片绿叶中零星的小花。
但这事到现在,情况不同了。
同性恋亚文化的覆盖面已经越来越大,网络的发展,要找到这样的圈子和团体非常容易,很多人已经接受了“同性恋不奇怪,那也是爱情的一种,就存在在我们身边”的事实。
所以,
除了男女恋,大家也会用同性恋来看待推测身边人的亲密关系。
远到明星约会,近到隔壁班的那谁谁,同性间超出普通朋友的亲昵,同样一并纳入吃瓜群众八卦范围。
-2-
记得燚燚燚上大学的时候,附近的几所高校都有个有趣的现象——男女比例很不均衡。
这样的环境里,免不了大家对同性间的亲密产生不一样的遐想。
有一次,我和好朋友相约到中心校区办事。我们所在校区地处郊区,交通很不方便,末班车天黑前就没了。
我们决定住一晚再回学校。
到校门口开了日租房,登记的时候,前台小妹看我俩的眼神怪怪的,上下打量着我们。
回房间我和同学说了,她倒是明白,“你看我们两个女的在校门口开房,也没带啥行李,估计她怀疑我们是来干那啥的”。
对于我们来说,被陌生人误会,只是一件小趣事,不会对生活产生多多大影响。
但对于有利益牵扯的事,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大家还记得几年前王力宏和李云迪的传闻吗?
当时媒体爆出了他们互相助阵对方演出,还一起逛夜店,看电影,到家里留宿,甚至和家人合影。关系亲密,“激情四射”。
在光怪陆离的娱乐圈,艺人的微小举动都也会被无限放大,免不了让人产生许多遐想,某年的春晚,舞台上就直接出现了对两人关系的那句“找力宏?”的调侃。
几番澄清后,公众面前看不到他们再有互动。
直到今天王力宏有了家庭,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李云迪也走过几段恋情,曾经这段扑朔迷离的传闻,仍然时不时被网友翻出来热烈调侃。
我们不歧视任何性别的相恋,但这样的传闻显然和他们的形象塑造、发展规划是有悖的。
经此一事,有些东西,恐怕再不如从前了。
-3-
男女之间的感情,很多时候都会注意避嫌。
因为,当对方有伴侣的时候;
相处时间很多又确实只想做朋友的时候;
一起去酒吧的时候;
单独去玩的时候;
深夜煲电话粥的时候;
长期一起加班回家的时候……
都是情感快速发酵和谣言趁虚而入的好时机。
但过去的社会文化很少教育我们,同性密友之间,旁若无人的往来过密、亲密无间,也同样使人感觉不舒服,甚至会引起猜疑。
美籍华人高娓娓在《在美国我就这样成了同性恋》博文里,就讲述了她这样的经历。
一到国外,就有朋友提醒高娓娓,在这里你的行为代表了国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从小一路好学生的高娓娓,想着最容易引起别人议论的,无非就是个人生活、男女问题。
于是,和男性约会,她从不约在社区见面,都在街上等,“就像地下党的工作者”,“社区人士从来没有见我带任何一位男士出现。”。
“不管到哪里,都是和一帮女孩子在一起”。
这样的举动应该完全符合“老老实实、洁身自好”的好女孩舆论标准了吧?
噢,不!
过了不久,这个华人社区里有不少人背后议论她到底是不是同性恋。
因为在当时的美国,“虽然同性恋得到承认,可以公开,甚至可以结婚。但无论如何,在很多人心里还是歧视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是同性恋。”
所以当一个适龄单身人士几乎不和异性约会,倒和同性来往甚秘时,就出现了“被同性恋”的误会。
今天在国内,很多观念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看待事情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
大家开始明白,同性之间并非全是纯友谊。
身处我们八卦氛围很浓的社会环境,试想如果一大龄青年(长辈们的眼里,超过24的恐怕都在这范围了),不谈恋爱、不去相亲,异性朋友也很少,工作之余只和同性一快玩,还关系特好特亲密,男的勾肩搭背同进同出,女的牵个小手连连拥抱,保不齐吃瓜群众们会产生啥不好的联想……
-4-
“没关系啊,我一普通人又不是明星,怕啥,咱身正不怕影斜,爱咋说咋说去!”
但有的时候,舆论压力对普通人的生活,同样具有杀伤力。
就像我们知道已婚人士不能和异性太亲密,即使单身也不能随便和人搞暧昧。
一不小心,就会惹上一身麻烦。
时常发现,即使城市很大,但工作圈、朋友圈却很容易重叠,兜兜转转绕不开熟人。
一个人被舆论的误会,私底下大伙窃窃私语,当事人几乎没有任何当面辩解澄清的机会。
人言可畏,那些捕风捉影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让你的性取向无端被怀疑,可能导致追求者对你望而却步,朋友与你交往心存芥蒂,遇到保守的上司,甚至对你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你可以无所谓,可以不在乎。 但这不是一个人的事,和你一起身处舆论漩涡的好朋友,也在承受同样的压力。
因为感情太好牵累对方,恐怕不是友情的初衷。
私底下,大家可以无所顾忌笑闹一团。
但 在公众面前,保持适当距离,是对友情和社会规则的尊重。
我们不歧视任何一种性取向,但身处一个对同性恋(双性恋)并不是100%接受的社会里,避免舆论偏见对私生活的打扰,是必要的自我保护手段。
更何况,每个人对“关系好”的理解程度会存在偏差,过度的亲密,容易让好朋友误认为那是非分之想的暗示……
结果犹如男女间的暧昧,无意者会尴尬疏远,即便遇上有意者,比起明明白白的追求,也降低了修成正果的可能性。
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 避嫌,不是刻意疏远,而是免去不必要的误会,消除友情内、外部的联想偏差。
要知道,越了界的亲密,会把友谊的画风带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