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甲午战争中丁下令击沉军舰服毒自杀
甲午战争的惨烈历史已经过去120年,几代人都难以忘怀。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粉碎了中国人近代第一次强军强国的梦想,这实际上是近代中国的一次重大历史灾难,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奋斗的重要因素。
3.5平方公里“吴嘉之魂”[S2/]
站在海岸上,你能听到这艘7500吨的大船被自己人击沉时的轰鸣声吗?在《东厢记》里,你有没有想象过丁自杀前绝望的叹息?
“海军处”见证了庞大的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威海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但抗战时期北洋海军“总司令部”就设在这里。如今,“北洋水师府”面朝大海,依山傍水,已成博物馆。李鸿章题写的“海军府”的名字至今还挂在门楣上。
在过去的30年里,我去过威海几次。最早的一次是1985年10月。当时威海是山东烟台的一个县级市。这个城市只有几栋三四层的楼。在海边一条略显形状的街道上,冒着黑烟的拖拉机不时呼啸而过。没有外国游客,甚至很少有本地行人。
当时,刘公岛原本是军事管制区,任何人不得进入。改革开放后才对外开放。第一次去刘公岛,是威海水警区的船送我去的。当时我完全处于一种“朝圣”的心情,但走进岛上“海军办事处”的大门,看到的是破旧的房屋和杂七杂八的院落。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很旧,被遗弃了,也没有那时那么强大了。
当时“北洋水师府文物管理所”刚刚成立,19世纪末开始接收曾经赫赫有名的“水师院”。导演齐杰君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岛上工作。起初,他们甚至没有电灯或自来水。他们甚至不得不建一个炉子,收集柴火,生火做饭。坐船回家一般要一两周。但就这样,“拓荒者”们只是一步一步地修缮破旧的院落,源源不断地收集大量珍贵的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文物,最终建成了今天的“一流国家博物馆”。
站在这个刘公岛的“海军基地”,徘徊在大厅和城堡之间,我不禁想起那些不眠之夜,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枪声和生死搏斗。1995年2月初,日军占领了阿哈瓦军港陆地上的三座堡垒,东海的日军舰艇遭到钳形攻击。北洋舰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如电报、电报等,都在这个海军办事处完全中断。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发布投降书,提督丁不为所动,率军反击。2月1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日本舰队在未能靠近港口后被迫返航。
丁昌茹赫尔佐格
就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气温极低,寒风呼啸,弹药即将耗尽,陆地增援无望。最后丁下令把剩下的战船全部击沉,却无人响应。无奈之下,59岁的丁服毒自杀,刘、杨永林等高级将领相继自杀。
“海军处”见证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全过程,哀嚎之声似乎仍挥之不去。让我们沉浸其中,咀嚼历史深处难以释怀的痛。
足球场那么大,让日军胆战心惊。
在刘公岛的南部,还有一个只有足球场大小的小岛叫太阳岛。连船只停靠的码头都没有,除了几个摇船的渔民,几乎没人能去。就连1894-1895年甲午战争的研究者也很少踏足这个岛屿。
但120年前,就是在这个小岛上,发生了一场异常激烈的炮战,是甲午战争中“吓退日军”的罕见胜利。
根据日军的战史资料,“敌人的炮兵连在这场战斗中能打得相当不错。八门大炮被用来对付我们舰队中的20多艘船。这次行动很巧妙,把我的船撞得粉碎。”
1986年秋,海军威海水警区派了一艘登陆艇到日本岛,让我实地参观抗日战争时期英雄浴血奋战的圣地。
与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岛屿郁郁葱葱,没有任何垃圾,雪白的海鸟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呈现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海上天堂。在岛上,沉没的堡垒仍然保留着1894-1895年中日战争结束时的原貌。电池的弹痕清晰可见。堡垒的圆形工事依然坚固,石墙上有水珠。
1895年2月,刘公岛保卫战中,海军士兵沙振兵率领水兵队来到冰冻的日本岛,与日军进行了极其猛烈的炮击,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当时参战的北洋水师军官肯宁贤记录了这场激战:“从战斗开始到结束,日本岛一直面临南岸三座堡垒的炮火;地炮升起后,成了三座堡垒的靶子。这些枪没有配备镜子,所以持有它们的人必须去堡垒。这样一来,这些人马上就会被对方炮轰,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然而,年轻的水手们仍然坚持要这些枪,并勇敢地分发它们。一次,三名水兵守着一门炮,冒着猛烈的轰击。其中一人因炮弹爆炸而颈部、腿部和手臂受伤。但伤口痊愈后,他仍然毅然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只用一只手帮助战争。”
那一年,沙振兵率部在Riihimaa抗敌。
激战中,西马步的弹药库被日军炮火击中,引发剧烈爆炸。北洋战场总指挥丁不得不派军舰接回日军守军官兵。
一百多年后,在温暖的秋日阳光下,炮火轰鸣的老战场一片寂静,只听见一阵阵涛声。黄色的草生长在百年堡垒周围,看起来像一个精致的“大花环”,显示出蓬勃的英气和持久的敬意。草是这样的。人为什么会痛苦?站在堡垒上,人们对那些勇敢面对强大敌人的英雄们的英雄壮举感到由衷的钦佩。
当心花园入口处的奇怪坠落。
2049名日军士兵、2740匹战马和大量装备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登陆了14天。
清军没有提前判断,没有自卫,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在辽东半岛东端花园口成功进行了为期14天的大规模登陆作战。
2013年10月底,我陪同国防大学“吴佳吴佳!电视摄制组再次踏上抗日战争辽东,对庄河市花园口日军登陆点进行了首次实地探访。虽然日军登陆的例子已经多次写进我自己的研究著作,但当我亲自登上花园口附近陡峭的礁盘,面对对大部队登陆极为不利的海边环境时,我想起了当年的日军。第二军有官兵24049人,马匹2740匹,装备精良。14天,他们没有遇到清军的任何抵抗,能够昂首阔步,从容完成“平静登陆”,我心里特别爽。
花园口是辽东半岛东海岸中部的一个小港口,隶属于辽宁省庄河县莱文乡,位于大连湾西南约100公里处。从现场可以看到,朝南的港口三面环山,港口两端距离约3000米。港口附近的海滩又浅又平。涨潮时水深只有3米,岸边有很多礁石。可惜在这个容易建立登陆防御阵地的地方,清军并没有提前部署兵力进行设防。
1894年10月30日,在花园口,日军登上一只小木筏。
根据现有的日军史料,日本海军和陆军派出两名军事参谋,提前乘坐“高知”号巡洋舰,抵达辽东半岛东部沿海水域进行实地侦察。陆军参谋经过近距离观察,认为有很多因素不适合在花园口海岸登陆,但海军仍然坚持花园口是登陆地点,这是之前选定的。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为了避免战斗机因长时间犹豫而延误,日本大本营最终决定采纳海军的意见。
据日本战史记载,1894年10月23日上午,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第一批部队从16艘运输舰出发,第二天上午停泊在花园口外的海面上。黎明时分,日军乘坐小摩托艇牵引的舢板,在花园口登陆,随即在岸边插上一面太阳旗。侵略者踏上了中国的海岸。上午10时,常山师也随部队登上花园口海岸,发现整个沿海地区没有一个中国军民。他立即派出侦察分队和情报人员伪装成南方。26日,日军第二集团军司令大山岩将军率领第二批登陆部队登陆,并立即部署向锦州方向的进攻行动。
从花园口的实地可以看到,海岸沙滩平坦而浅,锚地距离海岸有三四海里。试想一下,日本摩托艇一昼夜只在舢舨上降落两三次。退潮时出现1500米深的泥滩,促使登陆部队停止行军,日军登陆缓慢。从实际情况看,第三批日军直到11月6日才登陆,历时半个月。
这次登陆作战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观,因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登陆入侵。只听到海浪声,没有听到枪声。在日军近半个月的登陆过程中,清军不仅没有提前判断或发现登陆地点,也没有设置防御阵地,没有对日军采取任何打击或骚扰行动。反而是隐蔽性差的日军占了先机。如果被一些北洋舰队攻击,日军也会陷入混乱。
从现存的历史照片来看,日军在花园口畔扎营,悠闲地休息,没有任何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直到日军南侵锦州,才正式与清军交火。驻守大连湾的淮军司令赵怀业率部夜间退守旅顺口,使日军得以不流血占领这一重要防御地带。日军从缴获的物品中发现了大连湾的水雷分布图,所以扫雷简单快捷,使日军船只安全进入码头,防线崩溃。
我们在花园口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种奇怪的“沦陷”说明清军的预警防御能力低下,失去了应有的应对,使得日军在如此不利的地理条件下肆意登陆,造成了战争初期极其被动的局面。
远东最大的码头
见证“百年精品工程”[S2/]
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120年前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自然成为我多次出访的目的地。
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是涠洲岛远东的一个沿海战略城镇。东临黄海,西临渤海,有老铁山水道进出渤海。天然不冻的旅顺港东西细长,南北狭窄。它的嘴最窄处只有9英尺,就像一个存钱罐。这个港口一年四季都很安静,可以停泊大型船只。1887年,李鸿章亲自到旅顺口视察,认为这里水深不冻,没有联系。进可战,退可守,出可控要点。其实这是“海军里的一个短处”,他得出了“有必要捂住喉咙”的结论,从中发出了欣喜的感觉。"在北洋海滨很难找到这样的地形."
俯视
1882年,主管北洋海防的袁媛兼任旅顺港码头工程总办。他忠于职守,为确保码头工程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终于在1889年因过度劳累而死于旅顺码头旧址。李鸿章在旅顺口考察时,看到海防建设的成就,曾称赞袁:“旅顺口要塞坚固,可守可守。”任海军第一大臣、醇亲王奕_在亲自阅读旅顺口时,认为旅顺口“海防布置得当,保龄球尤有功效。”在今天看来,旅顺码头的确是一个物超所值的优秀工程,是一个“百年大计”。
1986年和1988年,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我得以两次进入海军4810工厂,视察厂内的“旅顺码头”。站在大码头附近,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巨大的码头主体全部是用石材一步步堆砌起来的。历经100多年的风霜雨露,原本沙滩色的石面变成了深褐色,带着油渍,仿佛在无声诉说着百年历史的沧桑。
据史料记载,旅顺东港码头可停泊一艘长138米、宽41米、深12.6米的大型战船。港池被山东方石围了起来。码头周围有铁路连接,三面安装大型起重机和输煤装置。成排的维修服务工厂建在山上,周围山上还有几座堡垒。
沿着石阶慢慢走到码头底部,抬头看看码头上正在维修的导弹驱逐舰。你会突然感受到战舰庞大的舰体和自己身体的渺小之间的强烈反差。历经两次大规模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码头依然如故。清末、民国、新中国以后,一直扮演着大型船舶停靠维修的角色。即使在21世纪,它仍然为人民海军的大型舰艇提供可靠的维修保障。
附言[/s2/]
历史的记忆是未来的老师。经历了这么多甲午战争的老战场,最大的感受是,在甲午战争再次来临的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无法回避的严峻外部挑战。我们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努力创新变革,消除强兵的各种羁绊。只要全体人民齐心协力,真正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彻底解决决战前和战场外的各种隐患和问题,120年前的历史悲剧就绝不会重演!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自发集资,完成了在老战场上复制中日战列舰等项目。比如在威海港轮渡码头北侧,可以看到一艘悬挂黄龙旗的巨大黑白战船,是北洋水师按照1:1的比例仿制的7335吨级旗舰定远号。再比如,最近从另一个抗日战场辽宁丹东港传来消息,邓世昌巡洋舰致远舰的复制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9月17日黄海海战纪念日,复活的致远舰将顺利滑下泊位,成为新建的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