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室自杀30天
宣城市第八小学
?
6月8日晚,安徽省宣城市第八小学五年级学生小羽在家中浴室上吊自杀,被家人发现后紧急送医,经两个多小时的抢救,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事发后,当地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得出“非刑事案件”的结论。
“我现在就想弄清楚,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走上了绝路。”小羽的爸爸朱先生表示。
没有遗言、没有征兆,男孩在家中上吊自杀
13岁的小羽,就读于安徽省宣城市第八小学。6月8日下午,小羽放学回家后,如往常一般吃饭、写作业,但并不与家人交谈,“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就不大活跃,但那天他比平时还要沉默一些,我以为他是学习太累了不想说话。”小羽的爸爸朱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当晚8时许,小羽按照正常的作息准备洗澡睡觉,却在浴室呆了许久,“基本上15分钟左右,他就会洗完出来,但那天他一直没出来。”
大约晚8点20分时,朱先生去浴室门口敲门,但始终未得到小羽的回应。“感觉不对劲,我就强行把门打开了,然后就看到孩子用一根跳绳在里面上吊了。”情急之下,朱先生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小羽送往医院,“抢救了2个多小时,还是没能救过来,就那样不明不白地走了。”
小羽出事后,朱先生和妻子不断回想出事前的点滴,试图找寻小羽自杀的原因。但不管朱先生等人如何翻找小羽的作业本、日记本,或其他个人用品,均未发现可疑之处。“没有任何遗言,我们也没在事前看出任何征兆。”朱先生表示,孩子的死因就像一个谜团,一直困扰着他们。
6月9日上午7时许,朱先生在宣城市飞彩派出所报案,希望警方能够介入调查,将孩子的死亡原因查出。“不是没想过去学校问情况,只是不想因此事影响学校里的其他孩子。”朱先生说,小羽自杀后,一名自称是宣城市第八小学副校长的男子曾电话联系他,劝其“节哀”。
?
曾用手机检索“捆绑”、“如何捆绑”
报案后,警方查看了小羽的所有物品,也将他平时使用的手机进行了技术破解。“然后我们就看到,他曾经用百度搜索‘捆绑’、‘如何捆绑’等信息。”朱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注意到这些信息的搜索时间均在5月底6月初,而这段时间,小羽的成绩刚好出现了下滑。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惨剧频现,花一样的年纪,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学习、玩耍,孩子们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被老师批评、被家长批评、考试没有考好、跟同学起矛盾……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孩子选择了结束生命!
一份调查显示:曾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调查者的10.9%,曾做好自杀准备的学生占4%。更为可怕的是,自杀已成了当代社会十大死因之一。据《青春潮的困惑》一书中提供的数据,1900年美国人死亡的十大原因主要是传染性疾病,而到1980年自杀已跃进十大死因之中。我国于1982年所搞的死因抽查亦表明,自杀也成为我国目前10种死因之一。少年自杀率也在不断上升,1955年至1975年美国青少年自杀率增加了一倍。日本15岁~30岁的男性死亡原因中,自杀占第二位,而在女性中却为第一位。
自杀,如***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灵,摧残着少年们年轻的生命。和出走的原因一样,少年 自杀的原因也分为内在因素和外部刺激两个方面 。先说说内因。无论外部的条件有多么恶劣,也无论少年自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凡是采取自杀行为的少年,他们的心理绝大多数是不健康的。归纳起来,引起少年自杀的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躯体的折磨。 在自杀的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身体有残疾,或得了重病乃至不治之症,因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觉得前途暗淡,看不到光明,不如一死了之。
第二,自身性格上的弱点。 青春期的少年容易走极端,看问题绝对化,一旦遇到点儿挫折打击,便觉得承受不了。有的少年性格过分内向,甚至有些忧郁。有这种性格的人多爱钻牛角尖、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便心灰意冷,意志消沉。这些性格上的弱点都有可能成为少年自杀的内在因素。
第三,有严重精神病。 医学上认为,大约有72%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情绪恶劣或有非理性狂乱冲动,36%的自杀者是精神病患者。
第四,有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 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都有可能使少年心理不健康,最终引发自杀。
除上述内在原因之外,还有纷繁复杂的外因,可造成自杀的悲剧。导致自杀的外部原因难以尽述,现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人际关系僵化。可以说,人际关系矛盾是引起少年轻生的主要外部原因。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与周围的人能融洽相处,他(她)就比较容易找到倾诉的对象,内心的种种不快、压抑都会得到缓解,一般情形下是不会自寻短见的。
2.得不到家庭温暖。父母不和、吵架离婚,或是偏爱某一个孩子,都易使少年产生自卑、愤恨心理。如果这时候再遇到挫折打击,无疑等于雪上加霜,最后产生厌世心理。
3.意外的挫折和打击。失恋,考试失败、受坏人恫吓,丢失了重要财物、亲人突然去世等突然打击,都有可能使感情脆弱的少年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4.环境的变动。一些调查资料表明,许多少年由于环境改变后不能适应而自杀。除了小环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也有可能引起少年自杀行为。
由上所述,采取自杀行为的少年多存在这样几种心理:
解脱心理——以为死可以摆脱一切烦恼和压力;
要胁心理——想用自杀来发泄不满,补偿失去的自尊心或吓唬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
抗议心理——想以死来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抗争。
在上述自杀心理中,前两种心理是少年自杀中较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