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手机》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2009年《非诚勿扰》、2010年《唐山大地震》、2011年《1942》、2013年《私人定制》,这几部电影不在同一个时空框架,讲的故事天南地北,相同的是,这些都是导演冯小刚作品,相同的是,这些电影在上映那年都堪称当年度《小苹果》,甫发表便是炸弹,引爆票房口碑的话题之作。
一炮而红才会出名,可这时候红的是作品,如果能够一次、两次、三次、超过三次的大鸣大放,这时候红的就不是作品,而是创作者本人。陆陆续续看过几部冯小刚电影,惊艳之馀,冯小刚这三个字变成品牌,凡是他导演作品不用再问,先看再说,因为他的电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麽口味。」
怀著上述吃巧克力心理,我打开2003年冯小刚《手机》,然而观看结束,心里留下的却是个大问号。此片当然有笑点,但和十年后炉火纯青、从头笑到尾的《私人定制》比起来,不到一半效果,此片男主角也是葛优,可是这位当时有头发的葛优,远不及《非诚必扰》里面那位冷面笑匠,此片年代背影清楚,然而片头一开始的1969年河南农村只是单纯背景,就算那年有大地震、有大饿荒,完全不在这部电影表述范围内。
片名叫《手机》,内容是严守一这个男人有小三,这部2003年电影大概除了APP以外,已经把手机和小三这个组合所有可能情况,全都戏剧化演过一遍:短信漏馅防不胜防、关机转震动老婆照样有办法查勤、激情过后才发现枕边人手机全程录音摄影。冯小刚以他擅长的京味调侃,对于手机这项科玩意极具嘲讽之能事,只不过这些情节在如今iPhone 6 plus的年代来看,早已是每天上演的戏码,如今看来一点都不刺激。可是,可是,如果把年代拉回到2003年,还记得我刚拥有生平第一双手机:黄色的Nokia孔雀机,那时候看著手上的黑白字幕,其实很粗糙,但那时非常兴奋,那可是苹果、三星、小米都还不知道在哪的年代。以这个角度而言,这部电影在当年上映时,以手机搭配小三作为诉求,可以想见话题性十足,而这,正是冯小刚最厉害之处。
冯小刚每部电影都有个核心主题,整个电影围绕这个主题延伸发挥,《非诚必扰》是相亲、《唐山大地震》是天灾、《1942》是饥荒、《私人定制》则是对于暴发户很高明地冷嘲热讽。类似这种概念先行的架构,表面上看来容易展开,但其实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剧情空洞化的陷井。如同《手机》里几次突兀出现的中国移动广告,在观赏时会很清楚意识到,这部电影刻意在手机这项新科技上作文章,不过整部电影看完之后,围绕在严守一旁边的几个女人:老婆、女朋友、小三,甚至出场几次的母亲,戏份上都是画龙点睛,每一段都不可少,人物塑造立体有层次,每个角色都有恰如其份的心路历程。在跟著电影一起笑看手机的当下,同时也对于劈腿、说谎、婚姻这些严肃课题进行了批判,冯小刚式的幽默便是如此达到了莎士比亚和鲁迅般的高度:「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从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到苹果三星小米,时代不停压著旧东西往前迈进,观看冯小刚的电影总是有惊喜,因为他永远跟时代走,但却又有一些属于他自己独到而不退潮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