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武将军夫人
2012年4月,潘家九姐妹从四面八方赶回武汉的家中,与九十二岁的母亲冯光晋一起,举办了一个“纪念潘振武将军诞辰一百零四周年家庭艺术作品展”,反响空前。这次展出的五百余幅作品,既有潘将军的摄影佳作和笔墨丹青,也有潘将军的九个女儿及夫婿的书法、绘画、摄影、篆刻和布艺作品。展后做的作品纪念册里,从老大到老九,一家两页,内容饱满,饶有情趣。将门九凤,艺坛齐翔,画家刘三多曾为此赋诗:“幸福潘家,九朵金花。多才多艺,作品高雅。”
戎马将军――艺术家庭,如此大的反差,让笔者心生好奇,遂与定居北京的潘家长女潘延延、女婿王光明取得了联系,准备采访。潘家八女儿潘丽娜闻讯,从二十多公里外的家中乘公交车赶到城里的大姐家,***同聊起潘家的一桩桩往事。
改名为“振武”,取投身武装重振革命之意
潘振武是湖南常德县人,原名潘人安,1908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敏好学,读了五年私塾后,十三岁考入全县第一流的高等小学堂。他个性活泼、热情,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学校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爱国主义青年团。
1926年春,湘军内乱爆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十八岁的潘人安按捺不住当兵的愿望,跑到北伐军招兵处,报名从军。但因为他年龄小、个头矮,只能在团部当了一名传令兵,这与他心目中“打倒军阀”的理想相距甚远。暗地里,潘人安准备另投门庭。不久,常德成立了农民协会,潘人安回到老家,经选举当选为区农协宣传委员,把起义发动工作搞得热火朝天。
“可能从那时起,父亲就与艺术结了缘。”女儿们说。
农民起义失败后,反动势力发出通缉令,悬赏五百银圆缉拿潘人安。潘人安不得不远走他乡,他改名为“振武”,取投身武装重振革命之意。
1930年7月,潘振武在江西赣江参加了红军部队。三个月后,加入中国***产党。
潘丽娜说:“1984年,我曾陪父亲回常德老家,他首先提出要去烈士遗属家探望。之后,我们又来到当地的烈士墓园,父亲半天不说话,表情肃穆,饱含热泪。父亲一向开朗乐观,这是我唯一一次见到他流泪。”
潘振武参加红军后,当时,根据地有一个在战士中间享誉盛名的文艺宣传队,宣传队通过讲故事、唱小调等形式,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潘振武的活泼天性被激发出来,报名参加了文艺宣传队,并很快成为文娱积极分子。
1933年春天,潘振武所在的红一军团文艺宣传队正式更名为“战士剧社”,虽然剧社还是属于业余性质,但在红一军团的文化宣传史上却是一个里程碑。那年,第四次反“围剿”刚刚取得胜利,中央红军已发展到十万人,8月1日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为此,红一方面军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战士剧社独领风骚,他们演出的由聂荣臻亲自编写、罗瑞卿担任导演的四幕话剧《南昌暴动》,广受欢迎。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此时已担任红一军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的潘振武率领战士剧社,担负起长征途中的宣传鼓动任务。
潘延延说:“父亲曾跟我们讲,长征路上,每当部队行军疲惫不堪时,都是宣传队员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在路边用布支起棚子,插上红旗,打竹板、喊口号,为行军的战士们表演自编的快板词和花鼓词。宣传队的快板词和花鼓词有十分神奇的作用,疲惫的战士们听到,就会立刻来了精神。宣传队还在长征途中向当地百姓做宣传发动工作,鼓励他们参加红军。”
在敌军围追堵截的恶劣环境中,红军伤亡很大。潘振武就把宣传队员们组织起来,临时编写根据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改编的小节目,鼓舞士气。
潘延延说:“我听爸爸讲,他有一箱在苏区时收集的宣传材料,都是大家手抄积累下来的,是他们开展宣传工作的宝贝,离开苏区精简装备时都没舍得扔。但在长征途中有一次过河时,掉进水里冲走了,成为爸爸的一大遗憾。”
1935年8月,红一方面军和红星纵队踏上了艰难的过草地征程。为了保障不断增加的伤病员能够吃到食物,安全归队,部队首长决定成立收容队,任命潘振武担任队长。那时,因为缺粮少药,每天都有伤病员死亡,潘振武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带领其他同志继续前行。经过七天七夜的艰苦跋涉,潘振武他们行程二百公里,终于把伤病员们带出了草地,追上了主力部队。
有一天,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罗荣桓找到潘振武,说:“根据形势发展,决定调你到政治部,担任文化娱乐科科长。长征途中,宣传鼓动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过草地你们又收容了那么多伤员,功劳不小。你们一定要把战士剧社的旗帜重新打起来,要把宣传工作搞好!”潘振武说:“我又没有冲锋陷阵,功劳谈不上,只有一点苦劳。请首长放心,我会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
1936年元旦,是红军到达陕北后迎来的第一个新年,有关方面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军民联欢会。时任师政治部俱乐部主任的潘振武,和大家一起,选了两首歌颂长征的歌曲《长征胜利歌》和《长征小调》,让战士剧社的队员们演唱,受到首长和战士们的欢迎。
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了争取东北军,上级调潘振武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抗日战线部部长,做争取东北军下层官兵的工作。
当时,红一军团和东北军隔河对峙,潘振武就发挥宣传工作的优势,带领队员们在东北军进驻的要道口,用松枝扎起巨大的牌坊,左边挂上“不打敌人打朋友”,右边挂上“痴把他乡当故乡”,横幅是“山海关”。东北士兵远远望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潘振武还组织宣传队员们隐蔽在掩体下,唱《流亡三部曲》和《黄河大合唱》。这些宣传手段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东北军士兵们集体上书少帅张学良,要求打回东北老家去。 1936年6月,红一军团骑兵团团长刘云彪入红军大学学习,组织上为了加强对骑兵团的领导,特调潘振武担任骑兵团团长兼政委。不久,为了建立敌后根据地,上级又派潘振武到河北曲阳县担任县长,之后调任山东峄县县长,后又被任命为八路军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1年1月,潘振武奉命回到延安,进入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又转入中央党校学习。这时,潘振武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认定一位漂亮又倔强的延安女子大学学员为伴侣
从十八岁开始组织农民协会,十几年来潘振武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直到回延安,才安定下来。这时他也已经三十多岁,到了成家的年龄。之前,也曾有人给潘振武介绍过对象,都是文工团团员,但潘振武始终没有点头。到延安后,当时男女比例是十八比一,结交女朋友并不容易。经人介绍,潘振武认识了端庄秀丽的延安女子大学学员冯光晋。
冯光晋是山西孝义市人,1938年开始在村里做抗日工作。当时,他们县有一个抗日民族革命大学,冯光晋从那里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领导的县抗日政府剧团。不久,她听说延安有个女子大学,就主动要求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