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镇大捷后,是因陈玉成和李秀成出现矛盾才导致兵败吗?

三河镇大捷后,太平军迅速发起追击,试图扩大战果,重新获得上线战事的主动权。可惜,太平军在组织上出现失误,兵败二郎河,反攻的势头遭遏制,战局重回僵持。

绝佳的战机

三河镇大捷后,陈玉成、李秀成获得了扭转上游战局的绝佳机会。此时,安徽战场的清军被切成了两段。

陈玉成的正面,都兴阿、鲍超退守二郎河,勉强支撑。此时,清军虽已收集散众55营,但除了都兴阿、鲍超外,多是乌合之众!北面,胜保被捻军牵制,自顾不暇。捻军不断骚扰、攻击胜保补给线,使胜保无法抽身西进,陈玉成西进无后顾之忧。

因此,陈玉成此时西进既无后顾之忧,正面也有绝对兵力优势,形势一片大好!

分歧

鲍超、多隆阿退守宿松、二郎河后,挫败了太平军的直接追击,暂时稳住了局面。此时,太平军依然战局绝对优势。因此,陈玉成到太湖找到李秀成,商议继续西进事宜。

李秀成

不过,此时的李秀成主张固守阵线,不再追击。他认为:陈玉成之前的追击挫败,是因为?其军乘胜,不知自忌?!

最后,在陈玉成的百般劝说下,李秀成答应分兵二郎河助战!

对分歧的看法

坦白地说,这是最失败的决策!

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军之所以能在陈玉成、李秀成的指挥下稳住局面,是因为他们之间密切的合作。由于太平军的统一协作,使他们总是能集中兵力,不论是二破江北大营,还是三河大捷,都是他们密切合作的结果!

此时的分歧,说明他们之间出现了裂痕。

1、各自对利益的考量,影响了密切协作的局面。

此时,太平军在局部战场优势明显,但在全局战场仍出劣势!如果依李秀成的看法,等湖北、江西的湘军抵达前线,太平军将再次陷入被动!因此,李秀成或许出于私心,不愿长期在上游战场打下去,才是其此时主张转取守势的主要原因。

2、双方对分歧的解决看似效率高,实际上却貌合神离!

要不打就都不打;要打就大家一起尽力打!此时,双方看似迅速达成了一致。但却为会战失败埋下了阴影!

陈玉成

在此前的连番大战中,陈玉成都是主力兵团,连续作战,李秀成一直未经苦战!此时,李秀成兵团本应出大力!可惜,李秀成兵团只是分兵来助战,而且,在随后的战事中,作用也不大!

清军的算盘:尖刀用在刀刃上!

与此同时,清军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时,从黄梅等地的湘军部署了纵深防御体系。因此,多隆阿、鲍超此时已处于进退有据的地步,可以从容作战!另一方面,多隆阿、鲍超针对他们部队的特点,做出了基本的作战计划。

1、把有限的精兵,用于决定性的袭击!

多隆阿手中有一支精锐骑兵,他们作战能力很强,此前,太平军吃过他们的亏!多隆阿采取弹性防御,令部队节节抵抗,并将骑兵埋伏,决心趁机伏击追击中的太平军,一举逆转!

2、防守反击!

鲍超

鲍超与在部分骑兵的配合下,迂回太平军之后,直接攻击陈玉成营垒!

这个部署,很得兵要!他将自己有限的精锐避免繁琐的堑壕作战,而是用于致命突击!尖刀用在刀刃上!

决战!

作战进程,基本就是按照清军的设想进行的!

陈玉成令孙魁新为前锋,猛攻清军。清军节节败退!但是,追到清军预设阵地时,清军骑兵伏兵四起,大破太平军!幸得陈玉成亲自上阵,?怒发冲冠,自带中队出队,进兵颇有道理?,稳住了形势,继续保持压制!

眼看陈玉成就要击破多隆阿,此时,清军迂回部队抵达战场!他们猛攻太平军营垒,纵火焚营!前线的太平军士气受到影响,难以再战,被迫后撤!李秀成的部队呢?他们的6座营垒没有被攻破,但是,他们也没有出来作战,而是?冲阵而出?,走了!

呼尔拉特?多隆阿

二郎河之战败了!此战后,三河镇大捷后太平军的追击之势被破坏,双方再次回到了僵局!

太平军此次失败,开始于李秀成、陈玉成之间的裂痕。如果他们能保持早先的互信、协作水平,以他们的战力、智力,均足以取胜!但是,他们仅仅只是?勉强?打成合作,在实际作战时,并没有根据总体的部队特点进行统一配置,以至于打到最后,还是只有陈玉成的部队在打!而李秀成军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当时,陈玉成的进攻部队已重新取得优势,李秀成如果能组织军队击败迂回清军,战局将完全不同!

打就打,不打就不打!坚决、团结,才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