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五章第一节尝试学习理论教案
5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一
1、通过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第一节课课堂实录:
(一):从生活事例引入:在路上有没不碰到过熟人?当时你从哪里来?你的朋友从哪里来?能说“你相遇了吗?”(板书:两个人或物体、两地、相遇)
师:小强和小丽住在同一条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时出门,猜一猜,他们俩会相遇吗?(演示课件)
李业伟:当他们两人一个人往右,一个往左走,就会相遇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最后相遇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
自我点评:感觉到不是很自然,问题在于没有呈现出相遇问题的多种情况,指明是研究哪一种情况。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教学目的:理解相对而行过程中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变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小强每分钟走60米,小丽每分钟表走70米。4分钟后两个人在学校相遇,小强和小丽两个家相距多少米?
师:请位同学读读题。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小强和小丽相遇的过程吗?第一分钟怎样?第二分钟呢?第三、第四分钟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指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第一、二、。。。。分钟两个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过程)
师:求的是两家的距离,你会解答吗?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下台巡视,并提出:做好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等会提出来。
师:谁来说说?
郭泽浩:70×4 60×4 (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全班绝大多数同学举手了)
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燕楠:(60 70)×4 (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约有一半的同学举手了)
师:谁有问题?想提问题吗?
李彦慷:70×4表示什么意思?
张宁:表示小丽所走的路程
师:还有问题吗?
上紫薇:为什么中间有加法?
张程程:因为把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加起来,就是他们两个家的距离。60×4就是小强走的路程,70×4就是小丽走的路程,所以用加法。
王雨宁:60 70表示什么?
张鑫钰:60 70表示1分钟小强和小丽一***走的路程。
师:还可以怎样理解?
师: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又有什么联系?
王丽红:第一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走的路程,再相加;第二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1分钟一***走的,再乘以时间。
上慧芳: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有简便的关系。
燕慧芳:是乘法分配律。
师:观察得很仔细。并且和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师:第二种方法中60又可以说成是小强的速度,70又可以说成是小丽的速度,60 70就又可以说成是他们两人的速度和。因此,两家的距离又等于他们两个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
自我点评:课件的演示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行走情况,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同时,学生自己的思考显得不足。速度和的出现显得急了一些,可以先让学生再做一两题,在应用中充分感知后再给出速度和的概念,或者在应用题中再让学生说说对54 42,65 70等的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