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华的艺术成就

清末民初最负盛名的墨盒制作大家当推陈寅生、姚华、张樾丞三人,后世誉之为“近代刻铜三大家”,其中应奉陈寅生为前辈泰斗。陈寅生,字麟炳,秀才出身,清末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万礼斋”(后改为“万丰号”),专做文房用具的营生。墨盒刻铜乃他首创,前无古人,后无超越者,有一代刻铜宗师之称,其技法及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姚华与张樾丞,以致姚、张二人将刻铜墨盒的制作流程推置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妙境界。这从一件民国早期的“茫父”款铜墨盒上即能得到具体印证和充分反映。该墨盒白铜材质,圆形,直径7.5厘米,主题为篆书刻铜,文字布局合理、疏密相间,灵动不呆滞,大气无俗味。阳刻“率真”、阴刻“台中日月长”“自在”“名高”等词句。刀法老练、线条流畅、圆润秀丽、美观大方,掌中把玩之什件,蕴含无穷风雅内涵。左下方署名处刻“茫父”字号。

据说署“姚华”名号之墨盒,乃属姚华个人作品;凡“茫父”款墨盒,盖系姚华供稿,由张樾丞(一作“张樾臣”)刻制。张樾丞(1883—1961),名福荫,河北河县人,学徒出身,14岁进京在琉璃厂“益元斋”求艺,清宣统二年(1910年)于“明远阁”专事刻铜,首创在墨盒上刻汉印,是琉璃厂的传奇人物。民国六年(1917年)起,在琉璃厂开办遐迩闻名的“同古堂”。张樾丞娴治印,清宣统帝溥仪之“宣统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御笔”、梁启超之“龙飞虎卧”等印玺皆出其刀下。中华人民***和国印及周恩来总理印章也系张樾丞刻制,素有“刻铜圣手”之美誉。由此看来,上述“茫父”款圆形铜墨盒当属姚华与张樾丞合作完成的一件作品。其用笔结字、风格神韵无不昭示着作者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极具代表性,弥足珍贵。细考上下款便可发现,这方完成于民国早年的作品应该一直陈列于张樾丞的同古堂,及至民国念(“念”通“廿”)六年(1937年)始被名为陈舜德的人购得,作为持赠礼物转送他人后才得以流传于民间。而彼时,该墨盒的第一作者姚华已去世好几年了。半个多世纪后的1995年夏天,好古嗜文的家祖效文公于陕西省岐山县城一收购站内遴检文物时,意外发现了这件精美的艺术品,从而使其有了重见天日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