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索捆绑的胶片
《爱的捆绑》故事简介:
“老公是个作家,几乎整天忙着写作,因为老公的工作越来越忙,两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妻子萌宝想养一只宠物狗,但公寓的规定无法实现,只好养了一只乌龟来排解寂寞。老公写字的时候,她就在旁边静静的织着。
她不想打扰丈夫的工作,只是很随意地问他:“你好吗?”可是,连个回答也没有,她只好习惯沉默,连自言自语都是多余的。在内心深处,她的失望和焦虑开始增长。
原本视爱情为一切的萌宝,渐渐成了家里的隐形人。像一个幽灵在房子周围飘荡,令人窒息的生活把萌宝一步步拖向深渊。
渐渐的,萌宝一发不可收拾。织毛衣的时候,她会扎手。她渴望把各种东西捆绑在一起。她用毛线把书、剪刀、乌龟,甚至家里的门房都绑了起来。也许所有这些怪异的行为只是对丈夫最后的一次求救,她仍然期待着丈夫的爱。
面对疾病,丈夫仍然无视丈夫发现妻子的异常,带她去看医生。经诊断,萌宝患有一种名为“强迫症束缚综合征”的精神疾病,被告知无法进行医学治疗。_,但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因为医生告诉妻子,她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这种捆绑行为其实反映了她内心对丈夫关怀的渴望。然而,回到家后,丈夫依然沉浸在工作中。_
他以为把丈夫心爱的东西绑起来会引起他的注意。但是,没有吵架,丈夫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好像只是一个人在敲门。门开了,她走了进来。她坐在一间空房间里,而他却成了一个陌生人。她感受不到任何温暖和爱,妻子的病情越来越无法控制。她甚至想把空气和周六绑起来,绑不起来。
最后,丈夫下定决心治疗妻子,并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将她绑了起来。那女人一直说,绑牢了!越来越紧,越来越紧,但终究是自己被困住了,男人天真的以为老婆要的是安全感。所以,他说:“今晚,我会给你幸福。”
有多紧的捆绑能拯救爱情?当她被捆绑时,她的眼睛在一瞬间恢复了光彩。他粗暴地捆绑着她,仿佛她成了一个物件,连手指都被捆得紧紧的。她被从椅子上放倒在地,拖到墙角,甚至被钉在墙上,继续捆绑。她累得气喘吁吁,像自己在爱情里跋涉,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她终于累了,她最后的期望都是空的。她放弃了。
悲伤比心死更可怕。她在心里做了决定。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天醒来,丈夫发现妻子不见了,再也没有回来。电影到此结束。__"
读完《爱的捆绑》的一些感想:
有人在电影中看到“两个蜘蛛精绑在丝洞玩耍”的故事,也有人认为是有很多女人在负责。“男的负责赚钱养家,女的负责长得漂亮,这样不好吗?”
在我看来,这些言论的重点要么是跑题了,要么是表面上的。他们不理解导演关注的社会现象,就是用这种病态的、极端的爱来反映社会的冷漠和异化,死去的女人被钉在墙上,绝望的男人坐在她的脚边,无数的绳索缠绕着他们。这个镜头与其说是电影画面中的一帧,不如说是一种将孤独形象化的艺术——导演将现代人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
要看懂一部电影,首先要了解相关背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日益机械化。人在生产生活中被机器控制,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之争。
其次,在日本社会,很多女性选择做家庭主妇,“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非常普遍。女人没有经济来源,太依赖男人,生活都是围着男人转。女人的生命里除了对男人的爱,没有别的。在这样的社会里,她沉迷于工作和赚钱,忽视了自己的爱情,导致内心世界的崩溃。
让我们跟随电影,看看一个人是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也许是两个人的毁灭,也许是一群人的毁灭。
刚开始,男人抱着一个大箱子在极其狭窄昏暗的电梯里,无奈地说:“她想养狗,但是公寓不允许养狗。”电梯里的灯忽红忽绿,发出很大的噪音。当她到达公寓时,她满怀期待地跑了过来,以为他带了一只狗。盒子一打开,竟然是两只黑色的乌龟,她失望地连连后退。
他用电钻在龟壳上钻了个洞,然后系上了铁链,说是可以遛乌龟。她既害怕又厌恶,但她在他手里救下了另一只即将受苦的乌龟,把它养在水槽里。在这里,电梯狭窄,灯光昏暗,乌龟被拴住,狗可以被替换。
抑郁,无限抑郁;失望,无限的失望,现实中有多少人处境更糟糕,被禁锢在极其狭小的空间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被一次次降低,以满足社会以最低成本创造最高价值的要求。
这样看来,似乎被捆住的不是乌龟,而是人。最典型的就是香港太空舱出租屋。网友怒称堪比棺材:在这里,人不被视为人,是资本机器中的齿轮,被物化,用金钱来评判个人价值。如果钱多了,就会成为重要的一部分。钱少了,就无足轻重了。但是,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社会,必然走向异化。
镜头一转,女子摘下金属牙套。当他们接吻时,他一次又一次地触摸她的牙齿。她期待地问发生了什么事。他尝到了“金属的味道不见了”,“成了普遍的感觉”。她难过得撇着嘴,一脸委屈哭不出来,转身又戴上了牙套,发誓这辈子都不摘下来。
这不就是自我约束的开始吗?从她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她性格中的受虐倾向。有受虐倾向的人会觉得自己自卑、弱小、无足轻重,会忍不住鄙视、贬低自己。她的世界很小,只有他,他们的爱是她的信仰。她的价值不在于自我肯定,而在于他的评价。
请不要急着批评“这个女人怎么这么没用,完全按照男人的思维”,导演只是用了一种极端的手段来反映社会现象。现实中的人可能不仅仅是用爱情来评判自己,也可能是用市场来评判自己,但内在逻辑是一样的。
作为一个个体,他是渺小的,孤独的,不安全的。为了克服这种负面感觉,人们往往会寻求强大社会或他人的认可。这样看来,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不是由他的人生逻辑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
人不仅卖商品,也卖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商品,放在市场上让任何人选择。正因为一个人的自我确认有赖于此,所以“受人欢迎”对现代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告诉我,什么样的性格才算「受欢迎」?是一个没有个性的角色,但我能变成对方需要的样子,内心是空虚的。
看到这里,我们还能理直气壮地批评女主吗?不,反思现实中的你我。这种“迎合倾向”在我们的性格中占多大比例?我们不会完全迎合,但有多少时刻我们放弃了自我坚持,变成了别人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爱情里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谁是救世主?_ _愿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爱自己,爱别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