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电影赏评――《最贫穷的哈弗女孩》

——关于《风雨哈佛路》的心理学分析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这是电影《风雨哈佛路》里的一句经典对白,是电影的主人公Liz Murray的人生的缩影。马斯洛认为每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其他的需要都得到相应的满足时,人就回去追求自我实现。Liz Murray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真实实地实现了自我,这是着实最激励我的地方。

Liz Murray的人生让我怀疑如果真的存在上帝,他是否公平对待了每个人。Liz Murray的父母吸毒、她自己8岁开始乞讨,15岁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但她那永不言弃的精神帮助她进入了高中,从此开始用2年的时光学完成高中4年课程,成绩优异的她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风雨哈佛路》不仅仅是一部好的励志电影,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电影,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能更好的解读这部电影的精髓以及了解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Liz的父母吸毒,而且家里经常吃不上饭,当她的母亲想要拿家里的前去买毒品时,她和她妹妹把钱藏起来想买吃的就是生本能的体现。而从更深刻的层次来说,生本能是爱和创造的力量,Liz的生本能还表现在她对她母亲的爱,她作为女儿是希望被照顾的,但是她一直照顾着她的母亲也相信她的母亲对她的爱。而她母亲努力着想做个好妈妈,虽然无能为力但是她也表现了她的爱以及深层的生本能。当母亲死后,Liz内心的是复杂的,她也许也有想要随母亲而去的想法,于是在她母亲的棺材上躺了很久,之后跑去高楼的顶端哭,也是体现了死本能的反应。Liz后来在学校认识的朋友Chris也有着悲惨的人生,小时候就被父亲强奸,而母亲却没有很好的保护她,她的本我欲求告诉她憎恨自己的父母也憎恨自己的人生,自我的决定和行动就是离家出走,自暴自弃,超我的限制则告诉她这么做是错的,电影的最后告知了我们她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能赚钱养活自己了。根据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是调解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与统一。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持久的,人格的内部冲突不可避免。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的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创造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防御机制。这个在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有表现,例如当母亲死去后,Liz不能承受这种悲伤,她在母亲的棺材上躺着时想起的与母亲过去欢乐的往事,她告诉自己母亲并没有离开,她们互相活在彼此的心中,这就是合理划的

1/5

表现。而当Liz的朋友Chris知道Liz要成功时,她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她说Liz也不属于学校,其实是投射,而且是一种否认。Liz的母亲小时候因为也被自己的父亲强奸了,从此将内心的抑郁,焦虑,这些情绪深深的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然而因为精神压力无法解脱,婚姻也不幸福,因而随自己的丈夫转向吸毒。吸毒可以带来的短时的快感和超脱让她欲罢不能,从而开始逃避现实。正如影片中Liz说的那样:我相信她很想做一个好妈妈,可是她太累了,她无法面对这一切了。

从阿德勒的理论来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Liz从小就没办法真的依赖自己的父母,父母不管她,她一直没养成洗澡的习惯,被同学们嘲笑,自卑的她才会逃避去学校。自卑感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的自卑感有可能成为推动我们所有人心灵活动的动力,即人格动力。Liz之所以在人生不幸中也能继续努力也是这种人格动力的推动。当一个人有强烈的自卑感时,他往往会力图发展自己,做成某些事情,以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Liz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而且家庭不幸福,但是她却又很强的求知欲以及自尊心,她其实喜欢学习,只是因为自卑不去学校。她会看从垃圾堆捡回来的百科全书,会去学校考试。后来也是自卑感推动她,让她觉得自己也要过和别人一样的生活,进了高中以后,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才努力学习,得了A-不满足,虚心的求教希望得A+。当她知道成绩前10名的可以去波士顿哈佛大学的参观时,甚至因为自卑觉得肯定没有自己,没想到因为她的努力,她老师告诉她,她不是“之一”,而是“第一”。一个人有自卑感时,就需要将其克服,而要克服自卑就需要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这种赶超别人的努力倾向就是追求优越。Liz也是因为自身的自卑感一直不愿意放弃努力,她想和其他人过一样的生活,所以她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最求更高的能力和水平。阿德勒认为遗传和环境只能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他认为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Liz的父亲是很聪明的人,Liz能够在学习上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应该是遗传了父亲,她小的时候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