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有谁看过,感觉怎么样?

《小城之春》正在各影院的小厅上映。对于这部影片,我们在媒体上看见更多的是导演田壮壮的自我阐述,以及各种拍摄花絮,总之,这部影片从一开拍就成了热门话题,宣传炒作轰轰烈烈,人们都对田壮壮怀有很高的期望。现在影片上映了,却很少看到有关的评论,没有赞扬,批评的声音也了了,有新闻报道说影片在上海遇到了“倒春寒”,对此,主创人员肯定会解释说:艺术片,自然曲高和寡。

有朋友买票去看了《小城之春》后说,媒体太坏了,这么烂的片子还拼命吹捧!这也可以当作是一家之言。姜文不是说看了激动地睡不着觉吗?

在有关拍摄花絮中,监制李少红谈到拍摄的困难时几乎哽咽:我们真的想做一部好电影,希望能理解我们对电影的真诚。

对于“真诚”我倒是毫不怀疑--那简直是一定的,尤其是田壮壮本人,反复说他拍这部电影并没有商业目的,他是在向费穆致敬,是在向费穆学习拍电影。那就很明白了,这电影他是拍给自己看的,致敬、学习,都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反正有人给你出学费。但作为观众,我们有必要买票进影院跟你一起致敬和学习吗?--我们又不是导演。就算我们要学习和致敬也完全可以通过看费穆的《小城之春》。

问题就在这里,拍的时候是当作艺术片来做的,自说自话,不考虑观众爱不爱看的问题,宣传则完全是商业化的操作,鼓动观众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投资不低。问题是你们把观众当成什么了?为你交学费的?

导演诚惶诚恐,对费穆顶礼膜拜,完全用一种仰视的眼光来看那部黑白的《小城之春》--这种态度已经注定了田壮壮的失败。

我看了这部学习之作后,想不通田壮壮为什么要重拍《小城之春》,演员的表演透着虚假、做作和不自信。情节、人物几乎完全没改,在内涵和形式上都没有任何超越和创新--除了黑白变成了彩色。韵味在努力向原作靠近,但差得远。费穆的影片营造出了 一种笼罩整部影片的诗意而压抑的氛围,人物在压抑中挣扎,有太多的欲说还休。而到了田壮壮这里,几乎只剩了一个枯燥乏味的故事,而且看不出这故事对这个时代有什么意义,它表现的不是当代人的焦虑。

影片最大的改动是把第一人称去掉了,导演说是为了把距离拉远一点,实际上影片出来的效果一点也不远,也许是彩色的缘故,感觉是比费穆那个还要近,近了,就容易让人觉得假。

10年没有拍电影,田壮壮这次的表现就是,他对当代已经没有感觉了。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是很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