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大地的雅称
古人对万物的雅称美到极致---《大地》
「大地」的别称
1、坤灵:古人对大地的美称。“普彼坤灵,天作则。分制五服,划为万国。”——汉·扬雄《司空箴》
2、坤道:大地的属性。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一《易·坤》
3、坤后:指大地。
“方圆舛状,逝止异归,故浑象尊於行健,坤后贵於安贞。”——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4、坤厚:指大地。
“今肇基卜筑,冲甘蒸,做扰坤厚,乖违前训。”—《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5、坤与:因地能载万物如与,故称大地为坤与。“昭灵积厚,混混坤与。”—《宋史·乐志八》
6、坤仪:指大地。
“乾象栋倾,坤仪舟覆。”——晋·刘琨《答卢谌》“在地班形,珠关镇坤灵之野。”——唐·王勃《九成宫颂》
7、坤元:大地产生万物之德。“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易经,坤卦》
8、坤载:大地能负载万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易·坤》
9、柔祇:地的别称。祇,地神。古人谓地道阴柔,故称。柔祇雪凝,圆灵水镜。——《文选·谢庄<月赋>》
10、顺祇:指地神。“顺祗劾宝,读灵会昌。时雨种社,山云降祥。”——南朝梁·江淹《知己赋》
11、阴祇[q]:指地神。“阳灵停曜於其表,阴祇濛雾於其里。”——《文选·左思<魏都赋>》
12、地祇:指地神。“修礼地祇,调款天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呼无时闻,滴地泪到泉。地祇为之悲,瑟缩久不安。”一唐·韩愈《孟东野夫子》
13、六地:原谓上下四方,引申指大地。“六地权牙林,这麻科假做青罗帐。”—《刘知远诸宫调·知远探三娘与洪义厮打》
14、泰宁:地的别称。“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泰宁。”——《冠子·度万》
15、积块:聚积的土块。“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列子·天瑞》
16、巨块:大地。
“环四海于中州,巨块不能秘生成之业。”一唐·杨炯《益州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
17、金地:土地的美称。“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南朝陈·张正见《从永阳王游虎丘山》
18、膏壤:指肥沃的土地。“关中自o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史记·货殖列传》“喜种盈膏壤,登秋必有成。”——三国·魏·曹植《喜雨》
19、富媪[ao]:地神。
“后土富,昭明三光。"——《汉书·礼乐志》
20、大矩: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称地为大矩。“爱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吕氏春秋·序意》
21、大块:大地。
“洪钩陶万类,大块禀群生。”——《文选·张华诗之二》
22、大方:指大地。“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圜而展大方。”——《管子·内业》“大圆苍苍,大方茫花。"——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
23、大荒:荒远的地方;边远地区。“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日大言,日月所出。”——《山海经·大荒东经》
24、地纪:借指大地。“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唐太宗《春日望海》
25、[地境:指大地。“泽沾地境,化充天宇。"—《宋书·乐志二》
26、地庐:指大地。“借响起,疑震霆,天宇骇,地庐惊。”——《文选·左思<魏都赋>》
27、地区:犹大地。“瓦地区,充天宇。辑高达,题退武。”——汉·蔡邕《太傅胡公碑》
28、地与:犹大地。“以地为与,则无不载也。”——《淮南子·原道训》“倾地奥而通水府,汲天盖而骇长鲸。”——唐·熊曜《琅琊台观日赋》
29、与地:指大地;土地。
“逆胡亡形具,舆地沦陷久。”——宋·陆游《闻蝉思南郑》
30、员舆:指大地。
“每每圆员与。”——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31、方祇:指大地。
“圆精初蝶,方祇始凝。《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32、方仪:谓大地。
“枣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魏晋·卢谌·《时兴诗》
33、方载:指大地。
“圆盖方载,六九之道也。“-——汉·蔡邕·《明堂月令论》“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
34、方舆:指大地。
“漫漫方与,回回洪覆。”——《文选·束皙之五》
“穷人迹於域,包坤载於方与。”——宋·欧阳修·《省试司空掌与地图》
35、方州:指大地。古谓天圆地方,故称。“背方州,抱圆天。”——《淮南子·览冥训》
36、厚地:指大地。“当君子困贱之时,最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后汉书·仲长统传》“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唐·白居易《重赋》
37、厚厚:指大地。“其首章日:“穹穹与厚厚兮,乌愤子而不撼。'”——唐·李翱《侯处士墓志》
38、厚坤:指大地。“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唐·杜甫《木皮岭》
39、厚土:指土地。“巴人困军须,性哭厚土热。”——唐·杜甫《喜雨》
40、厚载:指大地。“然而世无闷,非厚载之目;君子乾乾,非苍苍之称。”——南朝·宋·颜延之《又释何衡阳书》
41、后坤:后土;大地。“愚则以为后坤发育,草品载生,山川灵,雷雨交作,谓地不神,恐不可得。”——明·王廷相《答何柏斋造化论》
42、后祇:指地神。
“王者布大化,配乾稽后祇。”——三国魏·曹都《权歌行》
43、后土:对大地的尊称。
“君顾后上而戴皇天。”—《左传·僖公十五年》
“皇天淫澄而秋霖兮,后上何时而得?”——《楚辞·宋玉·九》
44、土祇:地神。
“升后稷当田圭之尊,贬土祇隔性币之享。”——《魏书·房景先传》
45、下土:大地。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诗·小雅·小明》
“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唐·张乔《试月中桂》
46、黄与:指大地。
“黄奥厚载,赤衰归德。”——《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迎神》“伏以玄盖上浮,黄与下镇,元精降瑞,应运开图。”
——前蠲·杜光庭《罗天中级三皇词》
47、黄祇:地神。
“黄祇优如在,泰折侯咸亨。”——唐·贺知章《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紫曼降祜,黄祇叶矩。”——唐·王勃《上拜南郊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