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戏剧的传统模式。

比如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戏剧逐渐形成了一种结构模式: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结构必须分为三个阶段:开始、中间和结束。后来人们觉得高潮在一部戏里特别重要。需要强调的是,当时有“启蒙、传承、转化、融合”的说法。是黑格尔总结了“冲突法”的结构思想。他认为戏剧冲突是布局的基础,他进一步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头、身、尾”三阶段说:“组合的起点应该在导致冲突的情境中。这种冲突虽然还没有爆发,但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必然会暴露出来。在所有冲突和争端得到解决之前,目标不会实现。头和尾之间的中间部分是不同目的和相互冲突的人物之间的斗争。”事实上,从那时起,直到今天,这已经成为包括电影在内的戏剧艺术普遍遵循的结构规则。如著名戏剧理论家劳森所著的《戏剧理论与戏剧电影技巧》一书中,将以“冲突法则”为核心的结构原则引入电影戏剧理论。在电影剧本教学领域,有一本广为流传的教材:西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在讨论结构的部分,“冲突法”仍然被视为剧作家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他认为,一部电影的开始是为了构建冲突;中间阶段是发展冲突,使冲突双方反复竞争;所谓高潮,就是冲突的总爆发是冲突的最高点,所以也是冲突的决定性时刻;至于结局,无非是冲突之后的最终结果。可以说,以此原则创作的电影剧本,至今仍是电影结构类型的主流。这个原则,今天被人们称为“戏剧结构”,仍然是我们电影戏剧教学的基础。如果不掌握这种结构模式,人们就无法创作出《变脸/关》、《天地碰撞》、《生死时速》、《离开雷锋的日子》、《三大战役》、《红河谷》等无数的剧本。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往往鄙视传统的东西。但是,当他们最终走向社会的时候,发现传统的东西会变成看家本领,给他们弄一碗吃的。

电影剧本的情节模式似乎比结构模式更复杂,但模式化的倾向是明显的。早在18年底,西方戏剧家就将戏剧的情节归结为36种情节模式。这个著名的36式流传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戏剧情节的工具。当然,现在的很多影视剧已经超越了36式,但是36式最大程度的涵盖了影视剧的剧情。人们真的在追求突破传统的剧情模式。比如标榜“新”的电影动作,都是以反叛模式为基础的。但真正的突破模式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比如葛达尔,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一生都在做反情节剧,但直到最后,他也不得不感叹自己并没有逃出情节剧的圈子。他的作品《精疲力尽》和《疯狂的皮埃特罗》仍然是36情节模式中的第五种“抓逃”,明显继承了警匪片的公路片。法斯宾德作为“新德国电影”的主要导演,在这个问题上似乎聪明一点。他很开心地说,他在追求一部“德国情节剧电影”。他的代表作《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个被使用了上千次的情节模式:“我误以为我的丈夫死了,再婚了,但他没有死。”这属于36个地块模式中的18。

电影艺术是一种比戏剧更商业化的形式。有些人把好莱坞比作电影制造工厂,在那里人们大量生产电影。对于观众口袋里的钱,电影人的天才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观众喜欢的模式的研究上。一旦某款车型获得高票房,那款车型就会成为量产车型。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是一种“风格”艺术,比如戏剧,你只知道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或者“自然主义”等等,却没有“西方戏剧”、“功夫戏剧”、“惊悚戏剧”...但在电影艺术中,作品被划分为“古典主义”。艺术家可以鄙视mode出品的电影,但无法回避mode出品带来的奇迹。好莱坞以模式化生产的方式称霸世界电影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票房神话!好莱坞最古老的叙事传统来自戏剧的“情节剧”模式,这是一种西方的感伤戏剧。剧里通常讲的是一个弱女子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幸,而造成这种不幸的往往是家庭观念的障碍。这种剧情模式属于36种中的第28种,“不能因为家庭或地位不同而结婚”。这种模式造就了一系列赚观众眼泪的电影。最近创造了世界票房奇迹的《泰坦尼克号》就是这种模式的最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