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陕北秧歌、榆林小曲、陕北民歌、清涧道情、复古二人台等等。
1.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其中尤以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陕北秧歌是一种在广场、场院、街道等场合表演的集体舞形式,主要在春节期间和祭春日、祭秋日时演出。?
2.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产生并流传于榆林城内市井间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相传,榆林小曲产生于明代。榆林小曲的内容以反映城市生活情趣为主,其中描写离愁别绪、男情女爱的曲目占较大比例。榆林小曲的结构分为小曲(即单曲)和联唱(即联套)两种形式。
器乐曲牌约有50多首。小曲的伴奏乐器为扬琴、古筝、琵琶、三弦、京胡、碟子等。小曲既可一人单唱,也可两人对唱;既可坐唱,也可站唱;伴奏者并分不同行当兼唱。
3.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流传于陕北及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北等陕北周边地区的地域性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诗歌式口头创作的民间艺术形式。陕北民歌的形式以信天游、小调为主。
由于陕北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得陕北民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至今仍保持着民族早期文化的诸多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陕北民歌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清涧道情
清涧道情是流传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清涧道情历史悠久,始于唐,成型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涧道情原为坐班演唱,后受到晋剧和山西道情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为一种可在广场和舞台上表演的载歌载舞的民间曲艺形式。
清涧道情的基本曲调借鉴并糅合了秦腔、眉户、碗碗腔以及陕北民歌的元素,形成具有浓郁陕北地方色彩的音乐,主要腔调有“平调”“十字调”“凉腔”“一枝梅”等九大类。其唱词与道白运用地方方言,简明易懂。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管子、三弦、四音、板胡、木鱼等。
5.府谷二人台
府谷二人台可分为民谣体和叙事体两类。作品的内容以反映农村生活情趣居多,其中反映男情女爱、反封建的剧目所占比重较大。演唱采用真假声结合,抑扬顿挫,亮板拖腔,高亢明亮,悠扬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