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的寓意和象征

一方笔筒,是为读书人而生。在笔筒的陪伴下,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寒窗苦读、执笔弄墨、考取功名。千百年来,笔筒的制作不断演进,其材质层出不穷,造型千变万化,成为文房雅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工匠妙手生花的精湛技艺和文人雅士的奇思妙想结合在一起,适应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

part.1渊源笔筒产生的年代尚不可考,在相关的文献记载中,似乎笔筒起源应不晚于东晋,但无实物佐证。对笔筒的明确记载和广泛流传始于明代,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风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战国硬灰陶筒此战国时期的硬灰陶筒状器,周身刻满口字纹(为回字纹的前身),制作粗拙古朴,口径7.8公分,底径7.8,口底尺寸相若;高度17.5公分,与后世的笔筒相较,口高比显得有点夸张。明末黄花梨猴面纹笔筒本黄花梨笔筒为木质油黄色。木性稳定,不翘不裂。

造型规矩,光素工艺,不经雕饰。口脚尺寸相若,微微束腰。筒身所现鬼脸与众不同,在山水纹理之间浮现一似孩童又似顽猴的纹象。晚清吴昌硕自制竹质笔筒该笔筒为竹质,百年后已呈枣皮色。笔筒一面刻竹石,构图简练,以刀代笔,刻工老辣。另一面刻唐诗“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字体刚健有力,恣意流畅。落款:儒学西斋,官廨读书处刻,光绪乙酉年香圃自识。

part.2嬗变明代瓷质以及竹木笔筒非常盛行,是当时的文人雅士追求的佳作。

到清康熙年,瓷制笔筒非常鼎盛,佳作甚丰。又经雍乾两朝盛世,瓷制笔筒带动其它材质如玉、木、紫砂、景泰蓝、琉璃等等制作笔筒。清中晚直至民国,笔筒生产巨量,但艺术含金量已渐次减弱。晚清至民国,制艺质量有所下降,但从未停止发展。此时笔筒的制艺百花齐放,金银铜铁瓷、竹木牙角玉一应俱全。晚清一捆竹笔筒这尊竹刻笔筒取材异形老竹,浅刻山水树林、草舍亭台,似取唐王维《山居秋暝》意境。

清代嘉庆青花花鸟笔筒笔筒上绘赏石、蝴蝶、牡丹(喻富贵)纹饰,谐音“室上福迭富贵”。民国胭脂红山水笔筒本笔筒系民国初期的产品,圆筒形,玉璧底,胎体细白,釉面滋润;运用胭脂红料(珐琅料),彩绘“桃花源”画面,开瓷绘史先河。

part.3款式笔筒的形制一般呈圆筒状,也有椭圆形、方形、棱形、双联形、随形等,使用竹、木、牙、角、玉、金、银、铜、铁、瓷、紫砂、琉璃、景泰蓝等材质,采用刻、雕、镂、绘等工艺技法。纹饰内容广泛,有人物、动物、花鸟、山水、书法、图章等。到了清代,瓷质笔筒较为流行,品种繁多,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单色釉、釉里三彩、斗彩、洒蓝釉、豆青釉、乌金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