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如何上好区域地理
如何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
要上好地理课,确实不容易的。我上地理课,多是按传统的方法上。后来我上了一节地理公开课《黄河的治理》,用“综合法”和“比较法”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比较成功。同时有一些感想和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那是在去年的县下校听课,我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我上一节地理公开课,通知还特别强调要制作课件,要用多媒体教学。那段时间,我除了自己大量的查找资料、上网、下载、制作课件外,还要求学生也查找一些资料和图片,忙了半个月才做好准备工作。
那天上八年级的课,有二十几位老师来听课。听课老师的阵容比较大,学生起初比较紧张,以至于我在进行导入新课的环节比较困难。具体情形是:我在音乐声中提出第一个问题“人们在自己受了冤屈的时候喜欢说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这句话在我们的地理里面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哪位同学明白这个道理?”问题提出来了,学生却没有反应,我只好鼓励他们:同学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让这么多的老师感受一下我们八(5)班的风采。地理科代表才站起来说:“那是因为黄河水本身就不清,所以无论怎样洗都洗不清。”我及时的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同学们的情绪才慢慢被调动起来。
趁热打铁,我点名要一位同学上来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指出课件上的闪烁动画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流入的海洋、以及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此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更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自由讨论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归纳出以下几点:一、黄河的奉献包括: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二、黄河的忧患包括:饱含泥沙、地上悬河、决口危险。再通过播放黄河上、中、下游的一些图片和录象让学生比较,从而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再讨论出黄河的治理方法。最后,我播放了一些历史上黄河泛滥时房屋倒塌,人民流离失所的凄惨情景录象,让学生感受洪水的危害,产生强烈需要解决水患问题的情感。
这节课获得了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本人课后反思这堂课的成功,除了得益于学生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外,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综合法和比较法用得比较成功。通过反思,我发现: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综合法和比较法是用的最普遍的两种方法。
区域地理是探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形成不是由某一地理要素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因素***同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运用综合法,从整体认识分析该地区突出特征,而区域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所以我们不能将区域地理特征割裂开来一个一个地讲,那样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而是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将教学变成学生“感知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上述课例里黄河的奉献和忧患以及治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其次,是要善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比较法的种类可以有很多,但不外乎都是“比同”和“比异”“比同”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比异”能使学生理解区域地理的差异性。这两种方法都能够体现比较的层次性和鲜明性。在教学效果上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黄河的讲述中通过黄河上、中、下游的植被、地形、水质的比较,学生就加深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对“地上河“的形成的理解。教师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构成知识网络,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所以说有比较就要有综合,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常常要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