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的儿子
俗话说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寻常百姓家已经是为了处理家事而焦头烂额了,就更加不用说妃嫔众多的帝王了,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苦不堪言。刘邦作为一个从草根出身,最后打下一片天下的天之骄子,拥有的妃嫔也是众多,其中最为人知晓的两个就是吕后和戚夫人了。吕后是刘邦的糟糠之妻,而戚夫人是刘邦在定陶获得的新欢,而此二女子都为刘邦生下了儿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烦心,而作为帝王,这三件事又相互重叠,可以说更加烦恼。
吕后的儿子是刘盈,戚夫人的儿子是刘如意,刘盈最开始是被为立为太子的,但是,刘邦最后却似乎对这个决定产生了怀疑,想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邦似乎是更加喜欢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而对于自己和吕雉所生的儿子刘盈十分的不满,认为儿子不像他,以致于到了要废掉他太子的地步。那刘邦为何会产生这种想法呢?是因为爱屋及乌呢?还是他内心中有其他的考量?
一、爱屋及乌的成分是有的
司马迁曾经评价刘邦:好酒及色。虽然对于一个创建了汉朝的帝王而言,这个评价显然是片面的,更多的是告诉我们汉高祖刘邦的生活习性。但也可以由此看出刘邦的确是非常喜欢女人的,而且在这方面,他甚至是有些追求的。举个例子来说,正是因为刘邦对于美人没有什么抵抗力,所以刘邦攻入关中,进入咸阳接受秦朝子婴投降之后,才会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
也就是说,刘邦这个人对于献上的美人是来者不拒的,连自己女婿的妃子也照常不误的临幸,还让人家怀了孕。可见,刘邦对于女人真的是有追求的,而且为了女人,这里说的一般是美人,他是愿意去破坏一些固有的规则的。?
二、刘邦与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同
那撇开母亲的因素不谈,刘邦和两个儿子的关系是不是正常呢?实际上,也不正常。
就经历来看的话,刘邦和刘盈的关系应该是有隔阂的,为什么呢?从一次经历可以看出来,《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
刘邦彭城之战被项羽打的大败后一路狂奔逃命,当时替刘邦驾车的便是被称为?滕公?的夏侯婴,他在驾驶马车奔逃的路上,看到了刘盈和鲁元公主,便把他们也一同带上奔逃了。谁知因为坐的人太多的缘故,马匹累了,越跑越慢,刘邦内心十分焦急,怕后面的追兵追到将自己杀了,于是好几次用脚把刘盈和鲁元公主两个小孩子踢下马车了事。谁知夏侯婴每次又都把他们抱上车,铁了心要救他们,刘邦对此非常生气,途中十几次想杀了夏侯婴。最后没下手,可能是考虑到自己不会驾车,而夏侯婴是?太仆?御用驾车手,自己能不能逃脱,全靠他了。
所以可想而知,对于年幼的少年刘盈而言,生死关头被自己的父亲踢下马车而不顾,而且不是一次,而是数次,这种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每个正常的小孩儿之后都会产生心理阴影,而且心理阴影面积应该是相当大的。只此一件事,就可以肯定,刘盈对于自己的父亲,在内心当中必然是有所抵触的,不能释放天性。同样对于刘邦而言,难道丢弃自己的骨肉,是可以随便就能过去的事情吗?同样不是。所以,两人之间是有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的。
三、刘邦对于继承人的选择标准
为什么刘邦在后期想要冒风险换掉太子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一个自己宠妃的三言两语吗?如果真的单纯是这样的话,刘邦就配不上开国皇帝的名号了。他必然还是有自己的考量。
老年刘邦,在经历了反秦起义,经历了楚汉战争,经历了剪除异姓王战争之后,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最后的一个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这已经被自己铺好了的路,接下去该谁继续去走??这个问题。他自己为自己的天下江山,能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身后的事情只能交给自己的后代去完成。而谁能担得起这个职责呢?刘邦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提炼出了两点。
第一:绝对不能太仁慈第二:绝对不能太懦弱四、总结
在最后商山四皓一起辅佐太子刘盈之时,刘邦认为太子羽翼已丰,终于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但其实刘邦也应该明白,一个人的心性,其实从小就决定了,况且这羽翼也并非是太子自己得来的羽翼,他自己能不能守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