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小说

二战后,作家对描写现实有了新的概念和理解。一方面,他们明显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主张文学要关注现实和存在,现实生活和生活成为文学描写的中心,主张干预生活。但同时又认为文学不应该编撰现实,虚构生活,而应该客观真实地展现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以新小说派又被称为窥淫派、摄影派、排斥派、新写实派、反传统小说派。

新小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法国文坛异军突起的一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运动。当时与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小说戏剧三足鼎立,特别繁荣。

法国新小说运动与巴黎午夜出版社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小说派和新生代小说派作家的作品几乎都是这家出版社出版的,因此被誉为文学创新的摇篮。1945年,当时年仅20岁的杰罗姆·兰东开始担任这家出版社的社长。在接下来的55年里,他像一个鉴赏家,更像一个斗士,保护了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作家,出版了他们在各地被忽视的作品。后来这些人很多都成了文学大师。同时,他坚持家族式经营和小型化生产,创造了当代出版史上的奇迹。

所谓“新小说”派,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摒弃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形式,进行新的写作尝试的文学流派。这些“新小说”作家在写作中试图打破线性的情节和故事的时间顺序,淡化人物的心理感受。新小说派脱离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等传统文学大师,“不再是叙事冒险,而是叙事探索冒险”。他们的小说更像是纯粹的文体练习或者没有动机的文字游戏。虽然他们仍然富有戏剧性,有生活经验,但他们放弃了野心和想象力,试图不带任何主观性地无差别地描述所有细节。无形中抛弃了传统小说给读者的阅读乐趣。真正的新小说应该从午夜出版社出版塞缪尔·贝克特的《莫洛伊》开始。

新小说派在思想上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力和直觉主义理论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上,他继承了一战后意识流派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的思想和一些创作方法。新小说派否定小说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进入自我意识寻求真理。新小说派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主张作者退出小说,摆脱作家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事顺序的限制,运用意识流、虚实交替、时空倒置等方法,纯粹客观地描述物质世界。这类小说回避社会问题,着重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

“新小说”的创作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淡化,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逐渐消失。但在1985年,“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克劳德·西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新小说”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从而使其成为法国乃至世界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在新小说派的作家中,最突出的“视觉派”如罗布·热耶和布托强调纯粹的客观性,不允许作者对客观存在赋予任何主观的情感色彩。罗布·格耶(Rob Gerye)提出,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用非个人化、不带感情的语言客观、冷静、准确地描述事物的世界。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既不有意义,也不荒谬,它存在,仅此而已。”他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应该被作家通过人物赋予意义。Rob Gerye的作品多为幻觉、几何图案、行尸走肉。一切都是真实又不真实的,周围的景物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图案。这些特点在他的小说《橡皮擦》、《嫉妒》和电影《去年的马里恩·巴德》中尤为突出。

谈到葛叶,我们往往会想到“纯客观叙述”、“非个人化的语言”、“物化环境的展示”等“新小说”手法,这些都是葛叶作为“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在探索和实践全新的小说叙事手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特色。表面上看,葛叶重视客观冷静的叙述和写作。他小说叙事内涵的道德形式正是激进主义。只是这种激进被表面的冷漠所掩盖。相反,正是因为文本表面的冷漠,才使得这种激进主义的本质非常火热。因此,他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和理性倾向从道德形式上被证明不是客观的,而是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