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二十二》中慰安妇的过去和未来应该是怎样的
不要憎恨过去,不要忘记历史
文学/梦里的诗和书
作为一部纪录片,《二十二》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电影的技巧。虽然从影片中很难恭维导演本人的水平,但还是有人愿意忠实地记录这段中国慰安妇的屈辱历史,让观众在一群现已年过八旬的老奶奶中回望尘封的过去。不得不说,它来源于真实的力量,触动人心。
二十二是多少?它所指的不是青春的光辉岁月,而是电影《二十二》完成时留下的慰安妇数量。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少。郭克导演选择的视角其实很巧妙。它并没有过多地将观众引入那段痛苦的历史,而是用22个看似普通却又特别特别的慰安妇和被留下的老人。他们的现状正在展开,他们可以追溯到他们平静的晚年。
再提起往事,镜头前的老人要么沉默,要么说“别说话”。这段痛苦的经历给他们留下了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伤痛。影片在聚焦这个核心话题的时候,并没有那么煽情,也没有过多的纠结过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这并不是一部宣扬什么主题的作品,而更侧重于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生活,一种痛苦。新生。
作为一个导演,在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之后,郭克并没有让一种源于生活的宁静在镜头下真正鲜活起来。很多时候,他只是为观众罗列了各种碎片化,而慰安妇这个特定群体的展览,还停留在表演上。空镜头的善用自然会是影片的加分项,但不应该是影片的唯一技能。这种松散的记录方式其实是有意识的不想配合这个主题,不管。
虽然《二十二》不是一部完美的纪录片,但它承载和展现的一切都是那么沉重。还记得电影里那句直白的话“希望中日两国永远友好,不要打起来,不然会死很多人”,是一群饱受国难的老人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