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试题:《平均数》教学实录

一、 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平均数”的需要

 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活动?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

 师:同学们喜欢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受场地限制,我们做个拍球游戏。全班分成两个队,每队选一个代表,为自己队起个队名,写在黑板上。

 师:怎样拍球?大家出个主意。拍完后怎么办?

 生:每人都要拍。

 师:每人都拍,拍完比什么?

 生:每队选出拍得最多的两人,比一比谁拍得最多。

 师:选一个代表拍,万一他拍少了,你甘心吗?

 组织学生进行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看哪一队拍球数量最多就得胜。

 每队来三位代表,每位选手拍5秒钟。选两名裁判员数数,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实际拍的结果:1号选手:22、16;2号选手:21、18;3号选手:23、18。

 师:请大家把自己队的总数算出来。板书:

 22+21+23=66,16+18+18=52。

 师:现在哪个队获胜?吴老师加入低分队。(师拍球,5秒钟拍16下)

 师:现在合起来是68,重新看两队成绩。

 原先获胜的学生:不公平。

 师: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两个班人数不一样,比某一项成绩怎样才是公平的?

 生:66÷3,就是用三人的和除以3……

 师:与68怎样比?

 生:68÷4=17……

 师:17是什么东西?

 生:17是每人拍的平均数。

 师:1号选手,你拍了16个,怎么说是每人拍了17个?

 生:17是平均下来的数。

 二、结合数据,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17是16、18、18、16的平均数。22是另一队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队拍球的总体水平。

 师:哪一队的总体水平的高一些?用自己的语言谈谈自己对平均数的感受。

 师:17表示什么?1号选手拍了16个,为什么平均数是17呢?

 师:怎么得到17?

 生:把多一点的给少一点的,少的接受多的一些。

 师:比总数不公平时,想出了一个平均数,你能对平均数进行评价吗?

 生:很公平。

 师:是谁把平均数带到了课堂?(着重表扬第一个说出“平均数”的学生)

 三、引导拓展,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了平均数?

 生:分苹果。

 师:平均数和平均分有什么不同吗?

 生:听妈妈讲班上平均分是多少。

 师:下面有一些信息,你能说说对它的理解吗?(屏幕出示)

 初一到初七日平均游人量10万人

 《北京新闻》报:2002年本市职工人均工资超两万。

 四、实践运用,用平均数解决生活问题

 1、出示统计图:五一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统计图。

 (人)

 师:你想了解什么?估计这5天平均每天大约卖出门票多少张?

 生:1000左右;2000;4000吧……

 师:估计得准不准,自己算一算。

 生:是1000。

 屏幕显示:在统计图1000处画上一条红色虚线。

 师:说说是怎样算的?

 生:1100、1300、1000、900、700,先加起来平均。

 师:没计算的说说是怎样做的?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移多补少)。

 师:这是什么方法?起个名。

 生:多的给少的。

 师:估计得差不多,举手挥一挥。

 师:估计2000、4000的同学采访一下其他同学,怎么会估计得那么准呢?

 生:最多的只有1300,怎么可能有2000呢?

 师:找平均数时,在哪里找的?

 生:平均数比1300低,比700高。都在这个范围来猜。

 师:如果你是自然博物馆的馆长,从2日开始,来的人越来越少,你有什么想法?

 生:打折;降价;宣传……

 2、屏幕出示:(1)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约有3千克。

 (2)2002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量情况统计图。分别是16、24、35、31吨。

 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度?选择正确答案。

 (1)(16+24+35+21)÷4

 (2)(16+24+35+21)÷12

 (3)(16+24+35+21)÷365

 学生有的选1,有的选2。

 师:你们可以辩论一下,看看谁能说服对方?

 结果选(2)的学生很快发现自己没有看清问题中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度。

 师:如果选第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选第三个算式,求的是什么?每人每天呢?老师算出得数了,是大约88千克。

 师:看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约有3千克和刚才算出的结果,最想说什么?

 13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