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随想——朱万里一军(7)

我上次提到过,抗日援朝第二阶段正式开始,朝鲜水军在闲山大败,而日军十万大军则由陆路和水路逼近王静。

当时在朝鲜守卫王静的将军是我们的老朋友马圭。马圭,你应该记得,他第一次出现处理叛军的崇拜是在宁夏。他一出现就让李骂他无能,然后派他去找三万麻袋。

自从和李打了一仗后,马圭开窍了。这一次,他被派往朝鲜保护王静。

说真的,这份工作真的不是什么好工作。很容易赶上国外出差,来到大城市。因此,这根本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我将自掏腰包购买食物和饮料。如果老婆能在外玩一玩,任期结束成功回家也是可以的。这很好。在朝鲜的第一阶段,它就像一个软柿子。这一次,就像一个软柿子。马圭的人是7843人,保持这样的新生。这比正常的警察编制要少。马圭的哥们还在老实坦白,杨远三千人突破到五万六,城池被马圭砍倒。这马圭七千多人到十万,反正不是送死。

马圭并不傻,于是他迅速向邢俊汇报,这位大臣直属兵部领导——有人说,这位兵部大臣不就是史兴吗?那不是最后一次,因为沈为敬在这件事上撒了谎,几个月后他就死在了监狱里——此刻兵部正在邢俊。

所以,在工作这件事上,没有不可替代的人。石星前脚进监狱,后脚就有接班人了。不管谁做,谁做都一样。

我们接着说马圭。马圭对他的顶头上司邢俊说:不行,王晶不能留着它。我们不得不撤退(要求放弃王静并撤退)。

邢俊:不可能。

马贵挠了挠头。有个杨远的例子。现在他借用了他的脑袋。马圭在想,在想,要不要打,就伏击吧。伏击地点在王静附近的稷山。地形险要,关键丛林多。藏几千人没问题。

9月6日,马圭亲自挑选2000名士兵,半夜前往稷山伏击。

说真的,事关成败。如果这次伏击结束,日军到来,马圭这辈子就交待了。

9月7日,一万二千名日本先锋到达稷山。

日军知道自己真正的敌人是明军,朝鲜已经战败。几十万日军对付几千人,就是张飞吃豆芽,也是小菜一碟。所以日军超级乐观,还没打,就想着进王静后烧杀抢掠,所以队伍纪律不是很好,队列极其混乱。毕竟我们都觉得很轻松。

拂晓,日军进入伏击圈,明军发起进攻。首先,他们躲在丛林里,用步枪和枪射击,但没有人看见。日军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据日本史书记载,稷山之战,数万明军掩山掩林,不见首尾。

反正这次日军肯定又误会我们了。咱们就带这两千人,赶他们一万五千人和黑田常征接应三千人,赶他们一万八千人,直到日本右翼军的主力赶到。

这次战役,日军阵亡800余人,受伤无数,史称“稷山大捷”。

马圭之战彻底迷惑了日军,他们认为在王静还有一个更大的陷阱在等着他们。所以日军始终无法前进。

马圭为明军赢得了时间,邢俊也在短短两个月内将两万多人调进了朝鲜。加上陆续抵达的部队,朝鲜的明军达到5万人。

此时日军部署在南部沿海的釜山地区。虽然它醒了,但是已经晚了!

马圭的作战计划如下:

1.左路军一万六千人,由李如海和高阳率领,进军中州。

2.中路军一万一千人由高策率领,向伊宁进军。

3.马圭率领的右军一万四千人进军安东。

4.一万朝鲜军队进军全州。

你们有没有发现抗日援朝第二阶段没有李这个人?是的。此时是万历二十五年十一月,李死于万历二十六年五月,时年五十岁。可以看出,李此时正在别处作战,没有再来朝鲜。

老实说,李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三十几岁的形象。没想到李在抗日援朝的时候已经四十五岁了。他是如此的坚强和无畏,以至于他冲在了前面。

我记得李在平壤城外被枪打倒在地,但他爬起来只有一句话:换马再战!真的让我很佩服,很佩服。趁着朝鲜这边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李已经死了,这让我感到很难过。

实际上抗日援朝的总时期是七年。现在是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离一切结束还有一段时间。

马圭对日本的进攻,一开始极其顺利。如前所述,稷山大获全胜,明军以7000兵力吓退10万日军,成功让日军退回釜山沿海。

这次在蔚山,明军以4万兵力成功围剿日军。

然而这一次,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马圭。日军占据有利地形,修筑工事,使明军火炮无效,采取火力攻击,赶上下雨。

明军士气低落,日军援军又来了,而马圭还在坚持攻城。结果一个月后,日本城里两万多人在打仗,挨饿,只剩下四千人。

说起来,马圭自从在宁夏见识了李的用兵方法之后,也就开窍了。但他并不了解李的本质。

李的《围城》讲究的是周边师的不足,这肯定会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当初平壤特意留出东门,给敌人一个反正有退路的假象,让敌人不至于绝望。

这一次,马圭包围了日军,城内日军已经奄奄一息。但是,朝鲜的日军不仅仅只有这2万人,还有10多万人。援军一到,他们就会不顾一切。马圭忽略了这个问题,结果日军援军赶到,明军伤亡惨重,士气逐渐下降。

马圭终于下达了撤军的命令。但是撤退的纪律没有做好,队伍很吵,特别是当时负责撤退的是杨浩将军。这个杨浩的心理素质并不好,球队陷入了一片混乱。他没说安抚大家,赶紧调整队形。他比军人还紧张,跑得比谁都快。大家都觉得不对劲,整个团队都乱了。日军趁机追击,造成明军伤亡两万余人,战线收缩至王静。这是蔚山战役。明军死伤两万多人,日军损失一万多人。双方僵持不下。

马圭重组队伍后,向朝廷请求增兵。日本方面,因为战争时限太长,成本太高,国家有点吃不消,人也在陆续被拉回来。明军方面,更多的军队被派往朝鲜,朝鲜的明军已经达到7万人。

万历二十六年七月,马圭再次做出安排:

1,东路军三万,马圭司令攻蔚山。

2.中路军两万六千人,董毅元司令攻川。

3.西路军刘戈带两万人攻打顺天。

9月7日,第三路军明军正式出征。此时,明军不仅休息,锦衣卫也来为明军刺探大量日军情报。

第一个到达目的地的人是西路军教练刘戈。

刘干,男,江西洪都人,从小随父在战场上长大。他力气很大,用的是一把重达120斤的铁艺大刀,而且“像苍蝇一样旋转”,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刘大刀”。

其实在抗日援朝初期,他就来过朝鲜,但基本上只配合吴为中、查大伟等人作战,很少承担主战任务。

刘戈也有自己的军队,叫做车军,主要由四川人组成,大约有5000人。除了步兵,车军中还有骑兵、火枪手和马车。每次战斗,骑兵先出,步兵和火枪手推着板车前进。当他们遇到敌人时,他们用手推车包围他们,形成一个车队,火枪手开火。当敌人的精神消退后,骑兵冲出车队碾压敌人的阵地,然后步兵脱离车队攻击追击敌人。

这是一种攻守兼备的战术。

万历二十六年九月九日,刘戈逼近顺天。顺天这边的敌人是我们的老朋友小西行长,而小西行长实际上知道如何战斗。他还和刘戈打过仗,所以这哥们永远不会出来和刘戈过正式的生活。

小西行长有着有利的地形,刘戈也管不住他,刘戈想忽悠小西行长去谈判,也是被明军这边的奸贼给泄露了。双方继续僵持到10月3日。

中央中路军这边,董一元于9月27日到达四川,日本在四川的驻军司令叫岛津义弘。明军里有个急先锋,也是我们的老朋友李宁,二话不说就把日军派来的信使的哥们砍了。李宁的脾气还是那么暴躁。刚到四川,第二天就带人进了四川。当时日军是成片冲锋,但毕竟日军多,李宁最后还是被日军围困并击毙。董仪元帅的军队随后赶到,守军全军覆没。外城只有一个将军帅,百余人逃入内城。当时内城的日军只有一万多人。

董毅远,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就在城外100米处,架上了枪——佛姬阆,其中一个很多,猛轰一声,四川就要拿下了。可惜董一元运气不好。甚至在总攻令下达后,明军的火炮阵中就出现了爆炸声。在这种情况下,明军的阵地一片慌乱,以为敌人抄了后路(其实明军自己也着火了)而逃。城中的岛津弘毅帅兵趁机出城进攻,明军大败,退守锦州。日本人不敢追击,坚持原来的立场。

马贵帅的东路军于9月底到达蔚山。在蔚山的日本将军叫加藤清正。加藤清正是个石油人。他说1000到10000我都不出来。我拖到10月,从岛津良弘那里得到了消息。——四川战败,马圭下令撤退,东西两路都撤回,回到起点。

这里有一条马圭不知道的信息:万历二十六年八月,丰臣秀吉病逝,享年63岁。

虽然明军不知道这个消息,但它确实想打,但日本人不想打,因为他们知道丰臣秀吉的情况,他们想拖延,因为他们决定在11月撤退到海上。

最后的日子,日军不想再打了,想收拾行李。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为了抢劫占了这么多。我抢了这么多东西,不得不把它们带回家。那时候没有快递公司,只能自己打包,自己运回家。

10月,离日军撤退日期只剩一个月了。

这时,明军里来了一个人,叫陈林,广东翁源人。他不会说普通话,会说粤语,所以升职有点慢。陈林有个爱好,贪污!不管让他做什么,他都很贪婪。搞工程项目,打仗就贪军饷。简而言之,让他为所欲为。然后有人说,这个人为什么要留着他?怎么了?打架,这个人特别能打,打土匪,打流氓,打造反派,打小偷,甚至打海盗,打敌人,全都打。

万历二十六年六月,陈琳带着邓子龙和五千广东水军来到朝鲜。

十月,四川之战后,明军撤退,马圭派陈琳将明军水军全部派往海上,每天巡逻,击沉日军所有补给船。

日军在朝鲜作战时,仍然依赖日本国内的补给。陈林的任务是击沉日本补给船。说白了就是为了端日本人的饭碗。

巨人陨落时英法德之间就发生过这种事。当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没想到马圭当着400多人的面这么做。在军事教科书中,这被称为笼式战术。

如此贪婪的陈琳,也要做这样的任务,就像佛祖封猪八戒做净坛使者一样。这是一份量身定做的工作。陈林见船就抢,抢完就烧,甚至还抢了朝鲜船,把朝鲜海岸变成了无人区。

日方迅速派出水军,总司令藤谷高虎去给陈琳做工作。结果陈林真的不是吹牛打架,而是真的懂得打架。几经交锋,日军不是对手。

使日本人的处境特别悲惨,特别是小西行长和小西行长都在顺天,离海最远,水路复杂,补给船都不愿意去。又过了半个月,小西行长提出了一个谈判方案:放我走,我给你1200头。对于陈林这个贪吃的儿子来说,1200的头算什么?陈林直接拒绝了。

直到日军撤退的那一天,马圭已经从种种迹象推断出日军要逃跑了。

11月7日,马圭下令全军动员,随时准备进攻。11月8日,陈琳得到密报,丰臣秀吉已死,日军将撤退。陈琳命令水军戒备,准备战斗。

十天后,加藤清正从蔚山撤退,明军没有阻止他。

随后,岛津义弘从四川撤退,明军不为所动。

明军真正等待的是小西行长。

因为,前几天,陈林发现有一艘船正驶出顺天。抢船半个多月的主儿陈林,看到船居然派人跟踪。几个小时后,船抵达四川。这是小西行长的情报船,向岛津义弘寻求帮助。

陈林和马贵据此判断日军即将撤退。

为了不让日军顺利撤退,明军制定了拦截计划:

1,中路的董一元,西路的刘勰严密监视加藤清正和岛津弘毅,发现立即报告撤退,但不得擅自追击。

2.水军陈琳停止游弋,全军集结,前往顺天海阻击小西行长。

11月18日晚。当岛津弘毅听说小西行长被围困时,他立即带着一万多人从四川赶来救援。

从四川到顺天,有一条狭长的海上通道叫陆梁海,在梁海面前露出两条水路,一条通往观音铺,一条经毛道通往顺天。

陈琳派邓子龙带三千人马埋伏在吕梁海以北,李舜臣带五千人马埋伏在观音铺。

不一会儿,岛津弘毅带着一万五千多人到了梁海附近海域,六百多艘船排了很久。当后军还在推进的时候,前军已经隐约看到了前方的猫岛。

当岛津义弘的最后一艘船进入吕梁海时,邓子龙发起进攻,阻挡日军的回归。

此时明军装备的是虎蹲炮,这是一种射程可达半里的大型火炮。当枪声响起时,前方的岛津义弘意识到自己遭到了伏击,他下令继续前进。

李舜臣看到日军在眼前,立即开始进攻。李舜臣的帅龟船从侧面攻击日本人,没有必要谈什么战术。我们已经说过了,龟船是个大铁家伙,直接撞上也就那么回事了。

岛津义弘没有惊慌。当他看到从侧翼进攻的时候,他还是会往前冲,完蛋。

岛津义弘继续向茂岛海域进发,这是通往顺天的水路。

然而,等待他的是明朝的一座矿山。明代的水雷是用木箱做的,中间装有火药,填充物可以根据海水的浮力进行调节,从而保持固定的位置,浮在水面以下。

岛津义弘见前艇爆炸,不敢再进,只好掉头。然而,李舜臣帅龟船出击,陈林也赶到了。日军也急了,日军攻势很猛。

陈林叫船上的士兵趴在甲板上,迷惑日本人,等日本人上船,用枪攻击。日本人看到同胞被绑成一串,吓得不敢再跳船强攻。

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陈琳敲响了金钟罩,明兵停止进攻,然后明明从军船上放出一种带火的竹筒攻击日船,叫做火龙出水。也是明朝水军装备的高科技火器。

至此,日军已经明白,不能再往前走了,必须撤退。于是日军集结舰队,冲向邓子龙,堵住了他们的后路。

邓子龙70多岁了。看到日军冲过来了,它的无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敌人。为了拖住敌人,防止他们逃跑,它毅然冲向敌人,在几十艘敌舰的围攻下毫不退缩。

面对弃船撤退的劝说,邓子龙说:“这船是我守护的土地,我绝不撤退!”

战死沙场。

邓子龙,用自己的生命,堵住了日军的退路。

明军士气大振。在为邓子龙报仇的火焰驱使下,明军发起疯狂进攻,将日军赶回吕梁海。

陈林和李舜臣也对日本船只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在数百门舰炮的轰击中,楼梁海红了。

最终,十几艘日军船只从日军岛津义弘手中逃脱。

日军第五军全军覆没,史称“海上大捷”。

最后,小西行长趁明军不备,偷偷出海逃回日本,其余大部分被歼灭。

历时七年的抗日援朝战争正式结束,以日军的彻底胜利和日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朝鲜迎来和平,恢复平静。

明朝将领回国时,万历特意从国库中拿出八万两银子奖励士兵升迁。

万历二十七年,明神宗在午门大捷接见马圭,猴年马月宣布抗日援朝战争结束,并在圣旨中留下一句话:

大义压倒一切,跳梁的人就算强也要被打死!

抗日援朝时期,国内史料不多。从规模上看,七年来明军人数一直在4万左右,最近两个月才勉强增加到8万。姿势不大。不像日本,各种精兵强将堆积如山,国无人民,所以抓了很多韩国人去日本种地。

日本以命搏命,结果大明这边连个详细记录都没有。可见明朝派几万人出国打仗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当时明朝在世界上的实力不是吹牛,而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