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逝世,如何评价他的一生?你怎么看?
尽管百般不愿、万般不舍,甚至一波三折,跳梁小丑粉墨登场抢跑虚报,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
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一、国士无双袁隆平院士
《山海经》说,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袁隆平,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如果说对其他巨人的缅怀是对其为人类文明开疆拓土的悼念,一个时代的逝去被反复提及。对这个不久前还在被做成各种表情包,回应网友问题与关切,和大家一起开怀大笑甚至还辟谣了的慈祥老人。
人们更能体会到天人两隔得猝不及防,正如好多年前看到这位老人自己写的文章: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他为了自己青年时做的那个「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的梦奉献了一生
甚至都没有好好尽孝,因此成为难以忘却的遗憾,现在他终于可以去见日思夜想的妈妈了吧!
他可以在天上像个孩子一样骄傲地把万顷良田指给妈妈看: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却一直忙于自己的研究。一个一直奉献在农田与科研的老人,一直致力于解决粮食产量问题的科学家,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问题,“国士无双”,在我看来,袁隆平院士当之无愧!
感动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他已经是个91岁的高龄老人了
时光给了他为国为民铸造不朽功勋的机会、成就给了他超乎常人的名誉和地位,但也会让很多人忘记他还是一个91岁高龄的老人。
我们都希望现代医学能够带来奇迹、我们都希望不计代价的投入能够逆转死亡,但很遗憾,在医学与疾病的战争上,我们或许互有胜负,但肉体与时光的对抗上,人类从来没有赢过。
一个伟大的精神,承载在一个衰老的躯体上,他终将离我们而去。大家都知道早会有这一天的到来,但都不愿意自己真正目睹这一天。
这大概就是每一个伟人终究的宿命和遗憾,用袁隆平的话说,就是“拓荒人精神 薪火相传”。
从杂交稻,到超级稻,到最近的海水稻,他一直有着自己的明确的目标,从未停歇。而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人走下去。我们在杂交稻上还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比如像徐一戎、谢华安等等,我们在杂交稻的研究上一直没有停歇。
三、总结
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
山河因而色变,草木为之含悲。不过,好在袁老的精神和事业早已不止承载于躯体,更承载于祖国的大地上、承载于金黄的稻穗上、承载于每个人的饭碗里。
肉体终将湮灭,但精神会在希望的田野上永存,希望每个缅怀袁老的人,都能吃着他为我们带来的粮食,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资格去评价这么一个国士无双的老科学家。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并不是用一篇文章就可以来诉说的。只能说谢谢您,给这个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辈将沿着您铺下的道路,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