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保护沼泽地?

沼泽是湿地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或半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陆地、海洋和湿地并称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全球湿地价值14.9万亿美元。目前,全世界约有湿地5.14亿公顷,中国湿地面积约3848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

湿地:

对于很多人来说,湿地是一个十分生疏得概念,只是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媒体开始介绍湿地。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湿地。古人将常年积水的沼泽地或浅湖称为沮泽,将季节性积水性积水或过湿的沼泽成为沮沼,将滨海沼泽或盐沼称为斥泽。“湿地”一词源自英文wetland,该词由两个词组成的,即wet和land。Wet是潮湿的意思,land是土地,所以“湿地”一词的中文译名是准确的。有一段时间,有人按照日文字译为湿原,经过多数学者推敲比较,一致认为“湿地”一词比较准确。但是湿地的定义是什么,各国和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有人粗略估计湿地的定义有20多种,也有人说50多种,但大体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定义一般是认为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则把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水体都当作湿地。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就是广义的定义,具体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同时又规定:“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区域”。美国的定义时:“湿地是有水覆盖着土壤的地方,或全年或一年中不同时期(包括生长期)在土壤表面或接近表面处存在着水。”目前我国尚未对湿地下定义,多数学者倾向采用湿地公约的定义。根据湿地的广义定义,河流、湖泊、沼泽、珊瑚礁,都是湿地;此外湿地还包括人工湿地,如水库、鱼(虾)塘、盐池、水稻田等。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冻土地到热带都有湿地,但迄今没有全球湿地资源的精确数字。

据世界保护检测中心的估测,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0万km2(也有人估计为850km2),占地球面积的6%,其中湖泊占2%,藓类占30%,草本沼泽占30%,森林沼泽占20%,洪泛平原占15%。世界红薯林的面积约为24万km2,珊瑚礁约60万km2。就世界而言,湿地经历着退化、丧失和恢复的过程。

据文献资料,美国湿地丧失了54%,法国丧失了67%,德国丧失了57%。中国丧失的湿地也很多,只是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

中国有多少湿地,目前也只有估计数,国家林业局汇总的数字为6594万km2,但这个数字没有把河流这一重要湿地类型统计进去,显然与湿地公约定义不一致,因此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按统一标准进行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湿地是地球的肾,森林是地球的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