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那个时候的青帮有很多礼节~具体有哪些~

青帮,原名安清帮、清帮,又名安庆帮、三番子,创建于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创始人为翁雍、钱坚、潘清(有的野史写为翁麟、钱保、潘安),青帮内部尊称翁、钱、潘“三老”。青帮设4个总堂口和6个职能部门,4个总堂口的首位头领,被称为“四少”

 加入青帮称谓“进家”,入帮仪式称谓“摆香堂”,其程序十分繁琐。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招收的徒众愈来愈滥,至三、四十年代,已逐渐简化,据兴隆场原青帮小头目犹仲吾回忆,大致有以下程序:

首先要呈交“门生帖”,用红柬帖或红纸端正地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时辰和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名字,找青帮骨干成员作介绍人(帮内称谓“引见师”)引见拜师父(帮首),呈上已写好的“门生帖”,同时,呈献“押帖礼”(又名“拜师礼”),礼物厚薄或礼金多寡,根据不同家庭的境况而定。40年代,区境帮徒呈交“门生帖”时所献“押帖礼”,一般为银元3元。

得到所拜师父应允之后,举行拜师仪式——“开香堂”(又名“上小香”)。先摆香堂,点燃香烛,以优质白纸,上绘红花绿叶、下画白藕和翁、钱、潘“三老”的神位,悬挂香堂正中。红花象征红帮(又名“洪门”),绿叶表示青帮,白莲藕代表“天理教”(清代白莲教的一支),三者绘在一起,青帮称谓“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九流是一家”。并用黄裱纸分别书写申请人所拜的师父(称谓“本命师”)和引见师、传道师以及师祖、太师的姓名,制成牌位,放在“三老”神位和红花绿叶白莲藕画下,师父坐在香堂当中,其他帮首和“赶香堂”的帮众分立两旁,然后由引见师将申请人引进香堂,向神位、牌位叩头,并向师父、引见师、传道师叩头,所拜师父和传道师对他讲解青帮的历史渊源、帮规、隐语等,诫勉他必须严格遵守。至此,表明已结束入帮程序,正式“进家”,“赶香堂”的帮众纷纷向收徒的帮首贺喜,经济条件好的堂口,“开香堂”后,安排聚餐助兴。徒弟从入帮之日起,逢年过节(主要是春节、中秋、重阳3节),需给师父送礼,师父生日,必须前往祝寿。

帮徒入帮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得到帮首同意,可以举行“大上香”仪式,获得开山门、收徒弟的资格。届时,设置香堂,本命师坐在香堂正中,待徒弟叩头后,将其双手向左右拉开,表示准许他放手收纳徒弟,未经举行“大上香”仪式的青帮成员,无资格收徒。

帮首老了,可以收纳一个比较理想的对象做“关门弟子”,举行“关山门”仪式后,停止收徒。 三、青帮的帮规和隐语

青帮是一个只有纵的上下关系的封建帮会组织,有严格的入帮手续和帮规,实行家长式的专制统治。帮首在帮内被称为“老头子”、“当家的”,具有至高的权威。成员之间,是师徒、师兄弟的关系,如同父子、手足。青帮内部论资排辈、认辈排位。从清朝雍正年间至1949年解放,200余年期间,其辈份***有“清净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来自性、圆明行礼、大通悟觉”(或“学”)24个字辈,俗称前24字辈,三、四十年代,已传至最后的“大通悟觉”(或“学”) 4个字辈,即帮内习称的“念一”(廿一,江浙人把“二十”读作念)、“念二”(廿二)、“念三”(廿三)、“念四”(廿四)辈,万盛区境的青帮,多为“悟”字辈,属第二十三代。

青帮的帮规,称谓“家法”,十分严酷。***有10大项,大致包括:要遵守帮规,尊敬师长,孝顺父母,不准以下犯上,不准吃里扒外,不准同门斗殴,不准侵吞帮内财物,不准调戏侮辱师兄弟的妻女,不准奸盗邪淫等等,特别强调不准以下犯上、不准吃里扒外。如违犯,情节轻者,予以斥责或以板棍体罚;重者,即以“欺师灭祖”罪论处,断肢(砍手剁指)甚至处死。施行家法时,也有一定的程序。区境青帮40年代才立堂口、收徒弟,而且人数较少,未闻有严重违犯帮规遭到重惩的,一般只是受到斥责而已。青帮的帮规,表面看是惩恶扬善,其实不然,所维护的只是“老头子”的权威,只要无条件地拥护“老头子”的意志、主张,听他的话,帮众在社会上男盗女娼、为非作恶,不会受到任何处治。

青帮的帮规中还突出一个“义”字。在帮的人,均属“自家人”,要互助互济,凡是外地的青帮成员来到区境,如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当地青帮堂口在查验对方确系“自家人”,情况属实之后,要酌情给予解决、援助,否则,在江湖上会被视为“不义”。反之,本地青帮成员外出,发生同样情况,亦是如此。

红帮严禁外人冒充,“冒充进红,一刀两洞”。青帮却截然不同,“许充不兴赖”,有人了解青帮的底细,冒充青帮,查清他确无恶意,可以原谅,不予处治,但是,如果青帮成员公开否认自己是青帮,则会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