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家世背景曝光!祖父中过科举,父亲当过校长,家世怎样?
2020年9月7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迎来自己的90岁生日。他特意去理发店剪了头发,换了新衣,并许下生日心愿: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三千斤。
袁隆平风趣地称:生日一过,自己从80后变为90后了。他是不服老的,他的禾下乘凉梦,已做了整整一生。
1、此生不悔入农门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袁隆平出身于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祖父袁盛鉴饱读诗书,还中过科举,当过议员,后来闯荡商海,置下偌大家业,并苦心栽培儿孙成材。
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从东南大学毕业后,担任县小学的校长,并迎娶了袁隆平的母亲,知书达理的英文教师华静。
袁隆平是家中次子,他自幼聪慧,父母对他寄予重望,在他填报大学时,袁父已立足仕途,他想要儿子和自己一样从政,但袁隆平决意报考西南农学院,做一名农业科学家。
他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这个念头,在少年时期就已生根发芽。
少年的达尔文,能在院子里猫着腰看蚂蚁看一整天,喜欢各种花草树木,以及各种昆虫与飞鸟。
少年的袁隆平,则和达尔文一样热爱大自然,但他更喜欢的,是稻田里泥土的芬芳,金黄饱满的稻穗、晶莹如玉的米粒,在袁隆平眼中,美得像一幅画。
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袁隆平辗转北平、湖北、湖南、江苏各地,换了三所小学,三所初中。在这个动荡飘摇的年代,他深深理解了“民以食以天”的含义。
袁隆平是一个学习刻苦的人,到一所新学校,他都先去寻找图书馆,他喜欢把书拿到校外的小树林读,而且是放声朗读。正是长身体的年龄,读着读着,就感到腹中有些饥饿。
要是所有人都能吃得饱饭就好了!袁隆平当时想。正是这个念头,让他坚决地投身于农业,并成为他日后奋斗不息的目标。
袁隆平说服了父母,考进西南农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命运似乎注定了他将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空军选拔、国家游泳队选拔,袁隆平都曾经入选,但都失之交臂。
1953年,大学毕业的袁隆平选择了地处偏僻的安江农校,怀揣着科研的理想,他踏上了一生的征途。
2、稻花香里说丰年
1590年,26岁的伽利略手里拿着两枚铁球,登上了比萨斜塔,他要做一个自由落体实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一个无名小子敢质疑权威,不是个白痴,就是个疯子。”比萨斜塔下,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而在1961年,31岁的袁隆平也饱受了同样的非议。这一年,袁隆平发现了一株杂交水稻,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人工培育杂交稻,就可以让产量迅速提高。
嘲笑声铺天盖地而来,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乡村教师,有什么能力颠覆权威的理论呢?还想研究成功杂交水稻,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袁隆平并未放弃,他每天扎根在稻田里,一个稻穗一个稻穗的细细观察。两年后,袁隆平的身边又多了一个清秀的姑娘,新婚妻子邓哲。
邓哲曾是袁隆平的学生,倾心于他的才华与志向。一声袁老师,就是一辈子。风里雨里,烈日寒霜,她都陪在袁隆平的身边。
1965年夏,袁隆平夫妇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小心翼翼把它们栽种在试验田里,像呵护初生婴儿一样去呵护。
杂交水稻的研究是艰难的,特殊的年代,恶劣的环境,简陋的条件,无不是前进的绊脚石。
有人故意毁坏袁隆平的秧苗,趁他不注意时窜进去,东踩西踏,把那里弄得一片狼藉,害得袁隆平搜遍整片试验田,才在废井边找到几棵幸存的秧苗,试验也被迫推迟了。
袁隆平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被称为“杂交稻的母本”的“野败”跳入他的眼帘,1974年,“南优2号”横空出世,单株亩产增加20%,一个全新的时代来临了!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人曾傲慢地放出“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的言论,但袁隆平用自己的科学成果证明,我们不仅能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能让世界无数人远离了饥饿。
袁隆平有一个禾下乘凉梦,在这个梦里,长势良好的水稻直入云霄,沉甸甸的稻穗挂满枝头,圆润的籽粒大似珍珠,人们在稻田里悠然地散着步,稻穗下凉风习习,一片欢声笑语。
3、国人饱了,他老了
在袁隆平的科研指挥棒下,杂交水稻的亩产量逐年增加,一路攀升到1000多公斤。稻香飘进了世界上50%的水稻田,几亿人因袁隆平的贡献,告别了食不果腹的悲惨命运。
袁隆平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会弹吉他,会拉小提琴,是游泳健将。
他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不仅能直接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还能随时纠正翻译的错误。
2017年的人才座谈会上,袁隆平用全英文做演讲,让所有人钦佩不已。
袁隆平和妻子邓哲一生恩爱。90生日蛋糕的第一口,他先喂给妻子吃。两人育有三个儿:袁安定、袁定江、袁定阳,都和父亲一样献身于农业领域。
其中,幼子袁定阳更是子承父业,一直跟随袁隆平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
因为水稻,袁隆平密切关注天气动态。孙女们说袁隆平:“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三个孙女的名字都是袁隆平取的,都和天气有关,小名则叫大米、小米。
有时间的时候,袁隆平就牵着大米小米的手,去超市看看米价,知道老百姓有粮吃也买得起,他就心满意足。
做出如此巨大贡献,但袁隆平生活极为俭朴,衣服是超市买的,几十元一件。但疫情一发生,他就慷慨捐了十万元。
国家奖励给他的私人别墅,袁隆平生改成了科研室。他心心念念的,是海水稻和盐碱稻领域的研究,如果将内陆近15亿亩盐碱地充分利用起来,将会增产粮食几百亿公斤。
时光如梭,稻年里忙碌不休的袁隆平,早已经白了头。
《时代我》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袁隆平的腰佝偻着,翻书时的手在颤抖,走一段路就会喘气,做报告后累得瘫在椅子上吸氧。
九十岁高龄,他还每天亲自去稻田观察、记录数据,他看秧苗的时候,就如同看自己的孩子们,眼神里充满了疼爱与期望。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被授予***和国勋章。临行之前,他去稻田打招呼,叮嘱它们乖乖的生长,等自己回来。收学生第一个要求也是问对方能不能下田?不下田,水平再高他也不会收。
第三代杂交水稻成果斐然,亩产已突破1000公斤。而袁隆平的脚步,却仍未停歇。
作为一名90岁的老人,袁隆平还在为国家做贡献,还在致力科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