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深夜归家,对爱人说“瓤了,滚子夯”,被4岁女儿破译,是啥意思?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人逗得哈哈大笑。相声演员不仅是在台上,在台下也是出口成段子,经常也能和家人开开玩笑。民国时期,相声演员马三立半夜回家,在对爱人说"江湖话"却被4岁女儿轻而易举地破译。

相声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期,大约在咸丰及同治时期于北京、天津以及南京三地发源并逐渐发展形成,主要的派别则是以侯宝林前辈为首的侯派以及马三立先生为首的马派。

相声在形成过程主要就是汲取民间的方言口技,用嬉笑讽刺的笑料让听者既能捧腹大笑,也能从中有所思考,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法作为艺术特点。

相声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相声诞生于民间,扎根于社会生活,老百姓对其喜闻乐见,深受群众欢迎。

既然是起源于民间,便难免沾染一些'江湖气息',应运而生了一种相声专用语言——江湖话。江湖话不是方言,也不是外语音译,只是一种早就已经在江湖艺人中流行的一种特殊语言,算是江湖人士彼此联系的一种特殊手段,类似于暗号。

关于"江湖用语"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唐朝,一开始仅在商业贸易中作为隐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行话。但因为经济原因,导致非法贸易的兴起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了江湖用语。

相声虽然是包袱频出,但是最讲究的就是规矩,礼节为首、包袱到位、摆设规范。德云社创始人郭德纲就曾经说过,台上可以随便拿我开玩笑,但是台下必须规规矩矩,师徒尊卑要谨遵。

我们观看相声节目的时候也可以看出,相声演员主要凭借的就是一张嘴。光从外在无法进行全面的内在交流,所以相声人在结合"江湖话"的基础之上自立门户,创造了一种自己的言论来进行交流,即为春点。

春点的诞生在相声界作用很大,可以让很多相声人隐晦地表达一些很直接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双方的交流。我国第五代相声演员马三立一家就因为'江湖话'而发生过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相声泰斗"马三立出生于1914年的天津,父亲为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马三立儿时便耳濡目染,对相声是饶有兴趣,长大之后更是深入研究,成功创立了"马氏相声",在当时的相声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天津一带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现代人因为学业工作等生活压力大的原因更乐于在综艺、相声中寻找快乐,相声界小品界等曲艺演员也备受追捧,但在当时,相声人却连生活都困难异常。

民国时期,国家正处于新旧时代的转折期,社会不稳定,百姓不安宁。连日常生活都困难的情况下,百姓根本没心思考虑娱乐,曲艺表演更是成了"冷饭碗"。为了养家糊口,相声人们只好在街头卖艺,风吹雨打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数十年如一日。

虽然马三立当时在天津乃至整个相声界已经小有名气,但是依旧没办法以一人之力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和往常一样,马三立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疲倦地坐在椅子上。

妻子将水送到自己面前时,马三立并没有伸手接过来,而是伸出了两个手指,嘴里嘟嘟囔囔和妻子说:"瓤了,滚子夯。"妻子顿时蒙住了,没听懂马三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马三立的妻子虽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凭借着自己对丈夫的了解也猜测出了大概,走到厨房里拿出了两个早已煮好的鸡蛋。马三立看到之后也是开心地大快朵颐。

原来"瓤了"的意思是"饿了","滚子"的意思是"鸡蛋","夯"的意思是"吃"。为了家里生计在外忙碌了一天的丈夫,回到家里最想的应该就是想吃两个煮鸡蛋,虽然现在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当时鸡蛋也算是高档的奢侈菜品。

虎父无犬子,机敏爱女破译江湖话

正当马三立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四岁的女儿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也要滚子夯!夫妻二人均是一愣,没想到女儿会说江湖话。正纳闷呢,贪吃的女儿继续道:滚子夯!

马三立夫妇连忙赶来看,想着女儿会不会是做梦学大人说话。一靠近发现女儿睁着水灵灵的大眼睛,表情略微有一些愤怒,喊着——我也要吃煮鸡蛋!

夫妻二人先是四目相对,继而开怀大笑,连忙开始煮鸡蛋,为了表扬聪明的女儿。两个人都始料不及,让很多人不明其意的言语,居然被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轻易破译了。

江湖用语的用途已经不仅仅是在相声界,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也都有专属的"春点"。春点的产生或是出于回避的目的,或是因为禁忌避讳等不吉利之言,再不然就是在日常生活的游戏语言之中,无外乎这三种。

当时清朝官员的帽子由孔雀的羽毛翎点缀制成,名为"花翎"。老百姓唠家常的时候难免提及当官的,但是直接提及不太方便,于是便从官帽的形象着手,诞生出了"翅子顶罗"这个"江湖春点"。

有一人名叫周江,有着一双慧眼,可以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发现宝马,偏偏周江还能言善辩,几乎是无往而不利。在一次试图说服他人将宝马黑水仙卖给他人的时候却遭受了第一次失败。后来人们便用"马眼子"来形容四下探访名马的人。

"线上"这个隐语在现代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都会知晓"线上"是在网络平台云交流的意思。但在江湖春点中的"线上"则是"以某个地域为势力地盘",确定地区方位的意思。而"线上的朋友"也不是现在所说的"网友",而是"地头蛇"的意思。

在古近代的"江湖春点"是因为避讳和暴露本意而诞生发展的,在现代"江湖春点"正逐渐发展成为让父母老一辈人搞不清出真实意思的"新用语"。文化不会间断,只会随着历史的推进不断地演变和递进,留下最适合所处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