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冲击波2》?
这部电影中的许多演员都是熟悉的面孔。大咖刘德华就不用说了,还有一些我们在TVB剧中经常看到的老面孔,比如古天乐、张家辉、郭富城,都让人感到陌生,或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TVB剧长大的,那些人在我们的记忆中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
自始至终,影片都让人感到紧张和凝重,分秒必争。尤其是刘德华饰演的拆弹组张在山,每次拆弹都是又惊又怕。有了剧情,他又担心能不能顺利拆,怎么拆,让人思考不一样的可能性。危机一触即发,似乎伴随着沉重的躁动和紧张,在炸弹安全拆除之前,谁也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像在被土匪包围的红磡海底隧道里,一个年轻人被土匪发现是警察,后来被吴江劫持为人质,在他被放出隧道的那一刻绑上炸弹,启动雷管,希望看到张在山无助时的痛苦。当年轻的警察看到张在山时,他努力保持冷静,希望他能拆除身上的炸弹,以解除这一迫在眉睫的危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拆除过程仍然毫无进展。那一刻,年轻警察所有的冷静都土崩瓦解,无法掩饰。人在面对危险时最真实的情绪也很好的呈现在镜头前,不停的对张在山喊“救命”。他的惊慌和恐惧折磨着每个人的心。那一刻,他想对生活抱有希望,他的绝望折磨着拆弹组的心。尽管他一直在寻找方法,但他最终不得不接受面前的事实。在剩下的时间不多的时候,张在山郑重而严肃地向年轻的警察强调“你是警察,你有责任,不要靠近人群,不要靠近汽车”,试图让他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提醒他最后的结局和他作为警察的责任。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画面感动过,但是我被那种真实的无力的痛苦感动了。除了是个警察,他只是个普通人,他的人生还很长,但在炸弹爆炸的那一刻,所有的不甘可能都在这里结束了,什么都没留下。不得不说,无论你有多强大,在生死面前,你还是会害怕,还是会脆弱。
影片最后需要拆除两个定时在隧道两端爆炸的强力炸弹。面对红线和黄线的选择,张在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为了整个香港的稳定,他义无反顾的做了最后的决定,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另一个人,自己被埋在了爆炸中,再也无法起死回生。我们没有看到幸福的结局。
我走的时候,同事跟我说,我不喜欢这个结局,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开心。我说只有遗憾才能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深思,久久不能平静。
刘天王是我唯一迷过的明星。大概是我上中学的时候吧。
这次看他在他这个年龄和位置拍这个片子,从卡车上摔在地上,为他感到受伤,他真的很敬业。
现场是大场面。结局也是必然的,增加了吸引力。
而且不是那种英雄无所不能的英雄电影。
我对吴江弟弟的改革感到有点困惑。三观正确吗?
宋佳太高,他们站在一起,让刘天王很矮。
很多人都说小警察的样子很感人,为什么我觉得有点奇怪?一个警察,为什么能在那种环境下不经意丢了警官证?我一直在等这个小警察和三个退休警察在隧道里搞破坏,解救人质。我看了太多英雄电影。
上映前被人们普遍看不起的《冲击波2》实际上实现了逆袭,突破了五一四大华语片,牢牢占据了五一新片的头把交椅。
就连还在养伤的刘德华也激动地录下VCR说:“老铁,谢谢大家为票房付出的努力。”。
在电影正式上映前,各种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关于冲击波2拯救街道计划的言论。
除了同期竞争对手强劲之外,近年来香港黑帮片的没落也是很多观众不看好的原因。
黑帮片作为香港电影的一大标志,曾经是口碑和票房的保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香港黑帮电影似乎被下了某种魔咒,不仅逐渐失去了昔日的优雅,有时甚至成为了“烂片”的代名词。
没想到五一假期过后,《冲击波2》居然成为了上一部新片的票房冠军,不仅“成功打脸”,也让不少喜爱香港黑帮片的影迷惊呼:“熟悉的香港黑帮片又回来了!”
豆瓣网友评价该片为“香港黑帮片回归”
来源
要说《归来》,你得先知道,过去的黑帮片是什么样的?
其实早在二战后,随着香港电影业的繁荣,警匪题材频频被搬上大银幕。
当时的警匪片以悬疑推理为主,主要讲述警探破案的故事,和我们现在知道的香港警匪片有很大的不同。
成龙1985版永不服输
到了70年代末,受新武侠片的影响,以成龙为代表的新一代香港电影人陆续拍摄了《永不言败》等多部经典警匪片,掀起了新的“警匪热”。但这类电影大多是带着“警匪”外壳的动作片或喜剧,严格意义上并不是警匪。
业内普遍认为,香港黑帮片的真正起源始于1986。
《英雄本色》马克
今年,《英雄本色》横空出世,不仅打破了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几位主创也斩获无数奖项,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黑帮片的认知,为黑帮片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英雄本色》中,混混和坏人不再是只知道打架的无厘头混混,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浪漫色彩”,成为有血有肉的复杂人物。“马克”的形象深入人心,一度成为模仿的对象。
借助《英雄本色》,吴宇森先后拍出了《英雄本色2》、《热血英雄》等电影,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随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拍黑帮片。这种类型的电影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并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最初热潮的散去和香港回归在文艺界的连锁反应,香港黑帮片从1992到1996有了一段沉寂期。
两个划时代的名字打破了沉默:刘伟强和杜琪峰。
《古惑仔》中的经典银幕形象
1996左右,前者将漫画《古惑仔》搬上大银幕,给香港的黑帮片打了一针强心剂。陈浩南、野鸡等古惑仔形象再次颠覆了人们对黑帮片的认知,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古惑仔风”。
杜琪峰在1996创建了银河映像,并在1997发布了一个前缀的诞生。后来又陆续上映了《暗花》、《枪林弹雨》、《PTU》等一些能被载入影史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确立了银河影像的“黑色”风格,也将香港警匪片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自此,香港警匪片成为继武侠片之后,香港本土电影的又一标志。
向北走
2002-2003年,香港黑帮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无间道》系列最具代表性。
无间道:刘德华对抗梁朝伟天台。
《无间道》除了保留了传统黑帮片的特点,在剧情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更复杂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剧情设定,更文艺的剧情,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人评价《无间道》的出现是对港产警匪片的总结和升级,改变了以往英雄动作片或喜剧片的尴尬地位,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类型片。
新的永不失去
随后几年,黑帮片势头不减。黑人社会、陈木胜的新《永不言弃》等。《银河映》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也就是在同一时期,发生了一件再次改变香港黑帮片命运的事情: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签署,大批港产电影有机会登陆内地大银幕。
此外,香港本地电影市场遇到了天花板。随后几年,大量合拍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选择内地作为自己的新定位。内地市场和资本也成为决定香港黑帮片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
然而,想要在内地延续香港黑帮片的辉煌,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港片北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自然是水土不服。
因为缺乏相关的情感文化背景,很多观众表示“警匪片看不懂”。正因如此,香港电影人要么在经历多次挫折和打击后遗憾离开,要么必须在传统和变革之间做出一些取舍,以适应新的形势。
“我们将越来越依赖内地市场。作为我们的重点市场,我们的故事照顾到了内地观众,必须有个* * *才能拍。”香港安乐影业有限公司总裁江志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这样说。
除了观众,审查制度也让“大尺度”的香港警匪片感到被束缚和不适。
而“双结局”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一种“奇观”:为了照顾两地观众,很多合拍片都会准备两个版本,港版更“原汁原味”,而内地版会更好地通过审查。
然而这样奇怪的外观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反而很多生硬的结局遭到了观众的一致反对。
过去几年,香港警匪片并不成功。除了《寒战》等少数作品,大部分黑帮片(无论是进口片还是合拍片)在内地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响。2016年,杜琪峰的《三边》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是惨败。
香港黑帮片的北上之旅并不顺利。
唤醒
但是,水土不服并不是香港黑帮片一直难以俘获大部分观众并逐渐没落的唯一原因。
《无间道》之后,港产黑帮片本身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无间道》可以说是警匪片的“文学戏剧巅峰”。据说刘德华甚至在拍戏前主动删掉了动作戏,以突出文艺戏。
这让厌倦了打打杀杀的观众耳目一新,也改变了警匪片的走向。
杜琪峰曾说:“《无间道》最大的成功在于振兴了香港电影业。希望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会掀起后续的热潮,而是刺激电影人创作更多有趣的题材。”
事与愿违,《无间道》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极大地制约了香港黑帮电影的发展,而香港市场的萎缩又进一步减少了对电影的投入。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放弃打斗和枪战,取而代之的是文艺剧和对白,以至于很多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散发着无间道的味道。
而警匪片的北移,打开了内地市场,吸引了内地投资,也让警匪片进入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强调大场面,剧情被大大弱化。
有创作者指出,这恰恰是为了讨好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内地观众。
标杆的出现和市场的扩大是两件好事,却让长期以来野蛮生长的香港黑帮片有些无所适从。
更令人不安的是创作者的年代。
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
除了刘伟强和杜琪峰,香港只有少数优秀的警匪片创作者。很多人都有短暂的闪耀,但之后就沉默了。
就演员而言,除了人杜理科奇峰喜欢用固定的团队,能演好这类电影的演员真的不多。
在《大树捕风》中扮演纪的
上个月,林家栋凭借《大风之树》获得了他的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然后有人问:不会再有像他这样的演员了吗?以后想拍这种角色还能找谁?
虽然东圣乙、林家栋等人都否认了外界的这一观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港片的黑帮片仍处于固步自封的状态。
种种问题决定了香港黑帮片在时代洪流下必然面临巨大冲击。北上的困境只是其所面临问题的反映,本质上是有限的香港电影市场对警匪片的限制,以及突破限制所必须面对的痛苦和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冲击波2的成功可能会给粉丝和创作者带来一些推动。
至于这能否导致警匪片的复兴,现在说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其成功的关键:文戏与武戏的比例,大场面与小情绪的结合,传统元素的融入与新题材的开拓,各类演员的参与,都是值得日后研究甚至借鉴的。
香港电影市场有限,香港电影要想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突围,北上是必然。但是,在北上的过程中,所有的创作者都要考虑如何不失去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
冲击波2给了我们一些希望:香港黑帮电影还没死。
至于未来?
希望董成义导演的那句“最好的黑帮片还在未来”能成真。
今晚和闺蜜去看《拆弹部队2》,看完第一感觉就是“燃”“爆”。整个行程紧凑不慢,票价很值。
开场前两分钟直接来到核爆现场,迷迷糊糊的给我看。事后,我讲述了主角华仔的故事,他的性格如何因受伤而改变,与恐怖组织复活会的因果关系,与战友和女友的感情纠葛。在这部影片中,华仔的演技极为出彩,他在两种不同人格状态下的演技总能抓住观者的情绪。刘青云一如既往的稳定,妮妮也贡献了不错的表现。
这部电影中的特效也极其出彩。最初的核爆,后来的连续枪战,爆破的画面,最后的大爆炸,都可以看做是制作精良,尤其是爆炸后的细节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可以用剧场的声音给人很大的震撼。
冲击波2作为今年的贺岁档无疑是极其成功的,我认为后续票房还会继续上涨。如果你喜欢华仔或者这部电影,不要犹豫,去看吧。
只要记住这一幕:
刘德华对那个身上绑着炸弹的年轻警察说: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人群,不要靠近车辆,原地不动。你明白吗?
年轻警察哭着说,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汽车和人群,这样伤亡才会最小。直到被炸弹炸成碎片。
单从这个场景来看,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面对死亡,每个人都会感到恐惧和害怕,但他是警察。他的责任是保护公众的生命和财产。他献出了生命,也兑现了他入警时的承诺。
这个警察是个英雄,电影《冲击波2》的核心就体现在他身上。
最后,当他掉进火海,看着默契十足的同事,我在想,他能不能“扔到地上再救,然后死了再活”...我有点期待第三部分。
首先,《冲击波2》完成了近年来难得的港片逆袭。在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上映6天,横扫2.5亿票房,是个不错的成绩。
从剧本来看,至少对主要任务的描述更加立体,正面人物(刘德华饰演的张在山)有弱点,反面人物(吴江的泼辣性格)不至于十恶不赦。此外,与港股市场呼应土匪炸隧道企图的桥段也很巧妙。再说说刘德华吧。不可否认,这部电影是在刘德华受伤期间上映的,确实有很多死忠粉丝支持偶像的情感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刘德华在里面演了一个不完美的完美英雄。对待感情,他专一却不善言谈,直到最后发短信给女朋友说“我爱你”。论过程,演拆弹部队的刘德华也不是万能的。当警察携带炸弹时,他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只能要求前者远离车辆和人群,这样更接近现实。至于结局,刘德华并没有拯救一切,而是选择牺牲自己,拯救了隧道的基本结构。
刘德华演的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这个道理更感人。最后还是要吐出来。第一,宋佳演技真的很急,完全脱线。第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姜皓文没有惊艳的眼神。我觉得奥斯卡奖的颁发更像是对姜皓文多年努力的补偿。(文h)
我很乐意评论你的问题。
就一个人,黄天诺。
是的,那个带着炸弹的年轻警察。
整部电影下来,我都忘不了这个出现在电影前半段的小角色。
年轻,没有经验,充满诚意,一看就是刚入警的菜鸟。
我对这个角色有很强的代入感。胸中沉重的炸弹,胸中沉重的责任。
虽然他害怕得发抖,但作为一名警察,这个年轻人尽力要求自己冷静。“我爸教我的!他也是警察!他叫我冷静!”
张在山命令所有人撤退后,他崩溃了。为自己倒数是多么绝望。
“你要记住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汽车和人群,这样伤害最小!”
这是这个年轻人得到的最后一份订单。
虽然我知道普通人不做警察也会选择这么做,但他的身份最终还是给了他面对死亡的勇气。
绝望的叫喊声在夜晚回荡。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离车远点!远离人群!”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离车远点!远离人群!”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
巨响过后,黄天诺三个字会一直闪现在警徽里。
冲击波2看起来不错。
这种电影很难拍。看片名,大家差不多都能猜到内容,很难有新意。
再加上《我是警察》,这句话的含义在《无间道》系列中得到了深刻的诠释,很难再有更出彩的诠释了。
然而,冲击波2做到了这一切。
张在山(刘德华饰)是香港警方的拆弹小组。他在执行卧底任务时,为了防止歹徒针对警察引爆汽车炸弹,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犯罪头目洪继鹏(吴江饰)逃脱后,对张在山抓捕哥哥的“背叛”行为深恶痛绝。后来,洪继鹏回到香港,策划了多起炸弹袭击,甚至在红磡海底隧道挟持数百名人质,威胁要炸掉隧道。这不仅仅是为了报复山里的张,还包含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影片最出彩之处在于对《我是警察》的诠释,更直击人心。
谈及为何选择拆弹组这一高危职业,张在山说,他相信“正义高于生命”,他是警察,所以要“用生命保护生命”。
张在山在拆弹现场总是率先面对危险;他不止一次独自承担风险,勇敢面对洪继鹏,竭尽全力解救人质。女朋友遇险时,他一起面对生死;甚至歹徒的哥哥出了车祸,第一反应是送他去医院;最后,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同事,为保护隧道英勇牺牲。
影片中,我被一个年轻的警察黄天诺(蔡汉仪饰)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事发当天,他正与父亲和朋友一起出行,在海底隧道被扣为人质。当歹徒发现他的警察身份后,他被绑上炸弹,当众释放。
年轻的警察很害怕,但努力保持冷静,希望有生还的机会;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张在山必须选择放弃。他激励年轻人,“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人群和车辆,站在原地,伤亡最少。”
黄天诺,绝望却坚定,在他的呼喊中爆炸“我是警察,我有我的责任……”。
那巨大的噪音击中了观众的心。
“用生命保护生命”是张在山的天职。“敢于牺牲”是张在山的誓言。
冲击波2的“正义重于生命!用生命保护生命。”警员张如山在讲台上说:一边拿自己和寓言里的老鼠比较,一边知道故事的结局注定是悲剧。
影片主要讲述刘德华饰演的张在山是香港警务处爆炸品处理科的高级督察。七年前,他潜伏进了吴江饰演的头号通缉犯团伙。在一次抢夺金库的行动中,张在山暴露了自己拆弹组卧底的身份,从内部配合警方,成功阻止炸弹引爆,将热及其兄弟的犯罪组织一网打尽。不幸的是,在千钧一发之际,他逃脱了,并威胁要报复。
复职后,张在山很快被提拔到警队拆弹组。7年后,香港接连遭到炸弹袭击,警方甚至接到线报,称有大量炸药被走私到香港。所有迹象表明,香港将出现重大病例。就在香港民众陷入恐慌的时候,红磡最繁忙的海底隧道被匪徒封锁,数百名人质被挟持。最后,隧道的出现威胁警察要炸掉它。张在山只有将火热绳之以法,才能拆除这场反恐风暴背后令人震惊的阴谋。
不再有最后一秒的营救,不再有大团圆结局的英雄,中国类型片也在逐渐改变。“拆弹小组”的技术兵种被敌人取代,提供了对付各种炸弹的方法和手段。华子的反英雄戏,留下满身炸弹的警察人质逃跑,大开了他的眼界,可以作为一个精彩的反类型案例直接写进警匪片史。对红色隧道的争夺也很激烈。它的“主旋律”是港式的,安迪真的更喜欢这个“结局”。对于曾与李修贤合作过多部警匪片的邱礼涛来说,他对这些动作场面非常熟悉。虽然还是合拍,但是演员融合的很好,在内容上没有对内地市场妥协,难能可贵。
商业大片的架子和元素都很齐全,但缺少大片的质感,人物和情感更是细腻。总体评价是3星半。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冲击波2》这部电影讲的是香港警务处爆炸物处理科的高级督察张在山·斯通。7年前,他潜伏在头号通缉犯洪继鹏的犯罪团伙周围。在一次抢夺金库的行动中,张在山暴露了自己在拆弹小组的卧底身份,与警方内外配合,成功阻止了炸弹引爆。而洪继鹏和他哥哥的犯罪团伙被一网打尽,但洪继鹏逃跑时,扬言要报复。复职后,张在山很快被提拔到警察部队的拆弹小组。
7年后,香港接连遭到爆炸袭击,警方也得知有大量炸弹被带入香港。所有迹象表明,香港将会有一场大战。就在香港民众陷入恐慌的时候,该市最繁忙的一条海底隧道被匪徒拦截,数百名平民受到威胁。最后出现的洪继鹏威胁警察要炸掉隧道。只有张将洪继鹏绳之以法,才能拆除这场反恐风暴背后令人震惊的阴谋。
在之前的英雄叙事中,除了男主角,所有的警察都是无能的。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但我还是看了几部虽然个性并不鲜明。对于拆弹小组我只能瞻前顾后,却不失精气神。我也是一个非凡的硬汉。
第一次一分钟的抢救都在意料之中,唯一让我们惊讶的只有眼泪。结局里,红线和黄线之间,他这次居然选错了。本以为能铲除一个大反派,赢得美人归的大团圆结局,已经在这500斤的大爆炸中灰飞烟灭。手机里的那条短信我爱你,像是一种来不及说出口的感觉,已经成了定论。解救被绑架女友时,他无比自信,但轮到他时,他做了最坏的打算。这部电影的结局让我们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