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简介

早在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发了大连地区。秦汉时期,大连地区属辽东郡辖区。唐朝初期,大连地区属安东都护府积利州的辖区。辽代时大连地区属东京通辽阳府的辖区。大连地区在魏晋时称三山,唐朝时称三山浦,明清时称三山海口、青泥洼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朝于今大连湾北岸建海港栈桥、筑炮台、设水雷营,一时成为小镇。沙俄侵占后,曾用青泥洼。1899年始称大连市。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大连地区进行了侵扰。作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大连在近代史上曾遭受两次大的战争劫,沦为俄、日殖民地近半个世纪,其中日本的殖民统治达40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大连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获得解放,结束了殖民统治。同年9月,大连市职工总会筹委会组成。10月,中***中央东北局派韩光同志到大连任市委书记,组成了中***大连市委员会,并成立了大连市政府。1946年7月,改为旅大地委。1949年至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66年至1976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之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4年,国务院批准大连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大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计划单列市,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地理概况]

大连市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位于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间,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是东北、华北、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是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

全市总面积12574平方公里,其中老市区面积2415平方公里。区内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个地形为北高南低,北宽南窄;地势由中央轴部向东南和西北两侧的黄、渤海倾斜,面向黄海一侧长而缓。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余脉纵贯本区,绝大部分为山地及久经剥蚀而成的低缓丘陵,平原低地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处及一些山间谷地;岩溶地形所处可见,喀斯特地貌和海蚀地貌比较发育。

[气候资源]

大连市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5摄氏度,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

[水利资源]

大连地区主要有黄海流域和渤海流域两大水系。注入黄海的较大河流有碧流河、英那河、庄河、赞子河、大沙河、登沙河、清水河、马栏河等;注入渤海的主要河流有复州河、李官村河、三十里堡河等。其中,最大的河流为碧流河,是市区跨流域引水的水源河流。另外,还有200多条小河。大连地区淡水资源总量为每年37.8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34.2为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8.84亿立方米,两者重复水资源量5.8亿立方米。

[行政区划]

现辖3个县级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1个县(长海县)和6个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另外,还有4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经济总量]

2006年,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为1996年以来的最快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6亿元,增长10.9%;第二产业增加值1229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1132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8.1∶47.8∶4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57%和37.4%。按常住平均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2579元,按年末汇率折算5453美元。

[财政税收]

2006年,经济效益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6.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最快增幅。其中,市本级89.9亿元,增长25.9%;区市县级106.2亿元,增长32.8%。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基本建设、社会保障及抚恤社救、科技三项费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1.3%、61.3%、23.5%和23.1%。国税局组织各项税收162.04亿元,增长18.1%;地税局组织各项税收148.26亿元,增长23.2%。海关代征税收168.93亿元(大连海关数),增长8.2%。

[价格指数]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平稳,工业品价格涨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为101.4,与上年持平。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分别为101.0和102.3。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指数为102.67,比上年回落1.53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指数为108.32,比上年回落7.7个百分点。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6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城镇投资1203.6亿元,增长31.6%;农村投资265.8亿元,增长35.9%。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建设项目投资866.4亿元,增长33.4%;房地产开发投资337.2亿元, 增长27.1%。

[投资结构]

2006年,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55.8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投资576.63亿元,增长44.8%;第三产业投资837.04亿元, 增长27.1%,其中航运业118.2亿元,增长22.5%。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4.8∶35.9∶59.3调整为3.8∶39.2∶57.0。

按所有制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402.35亿元,增长 34.8%;非国有经济投资1067.14亿元, 增长31.4%。国有与非国有经济投资比例由上年的26.9∶73.1调整为27.4∶72.6。

[城市建设项目]

2006年,全市完成城建重点项目131项,实现投资额26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3%。椒金山隧道、西部通道和胜利桥、北岗桥、菜市桥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车。完成西北路等10条中心城区交通干道的拓宽改造,快轨金州线、201路有轨电车改扩建工程、市区至开发区应急路建设快速推进。煤气新厂二期储柜、制气装置已经完工。香海热电厂二期1号机组投入运营。凌水河污水处理厂竣工投产,马栏河等3座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梭鱼湾、砬夏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应急处置工程投入使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加快。完成煤气管网改造21.3公里,新建煤气主干线22.7公里;分别完成供水管网、排水管网改造75公里和30公里;改造城市二次加压泵站182处;改造城市居民室内旧管网5万户;解决城市居民用水困难8.7万户;新增供热面积410万平方米。

2006年,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现价总产值3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其中,农业产值92.3亿元,林业产值3.6亿元,牧业产值108.2亿元,渔业产值148.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2%、-10.7%、22.2% 、5.7%和22.4%。水产、畜牧、蔬菜、水果和花卉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1.4%。

[农牧产品产量]

2006年,农牧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完成粮食总产量152.2万吨,单产5446.6公斤/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1.4%;水果总产量106.7万吨,蔬菜总产量254.6万吨,分别增长8.8%和5.8%;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65.3万吨、23.4万吨和12万吨,分别增长27%、5.3%和17.5%。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奶类总产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林业]

2006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50.2万亩,农村植树1.01亿株,造林平均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其中,荒山造林35万亩,海防林基干林带5.21万亩,道路绿化860公里,河流绿化430公里。新建绿化村121个。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2.99%。

[渔业]

2006年,完成地方水产品总产量216.1万吨,比上年下降1.8%。其中,海水养殖产品产量129.5万吨,下降2.9%。优质高效海珍品生产快速发展。其中,海参、杂色蛤和虾夷扇贝产量分别为2万吨、24.5万吨和16.2万吨,分别增长24.9%、21%和25.1%。新增海参、滩涂贝类、赤贝(魁蚶)和虾夷扇贝增养殖面积分别为0.6万公顷、0.8万公顷、1.2万公顷和0.67万公顷,新增陆地工厂化养殖面积 6万平方米。

[农业建设]

2006年,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89项,推广新技术90项,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十大农业增产增效技术。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6家,投资总额1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66.4%。新增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9家;新增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3家。新发展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5个,总数达到205个;绿色食品39个,总数达到208个;有机食品15个,总数达到43个。新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10个。旅顺口区、金州区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2006年,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5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85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6%,加快6.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652.5亿元,增长27.6%,加快7.4个百分点;轻工业199.3亿元,增长27.6%,加快2.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34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工业基地建设]

2006年,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35.9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四个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3%。其中,石化工业216.9亿元,增长22.5%;现代装备制造业228.5亿元,增长27.9%;船舶制造业50.9亿元,增长36.1%;电子信息产品工业69.7亿元,增长25.7%。

2006年,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重工·起重风电设备、瓦轴集团重大精密轴承基地、中远船务30万吨级浮船坞、一汽大柴道依茨发动机、大众一汽30万台发动机等一批大项目竣工投产;机床集团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产业化等项目进度加快;船舶重工高新平台建设、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二期、福佳大化对二甲苯、逸盛大化对苯二甲酸等项目开工建设。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大连湾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大化、大钢、大水泥搬迁改造进展顺利。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支持燃料电池、中水回用等10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推广了水源热泵、风力发电等10大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

[工业经济效益]

2006年,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0.63,比上年提高13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利税总额122.3亿元,增长15.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9.8亿元,下降4.5%。如剔除油价影响,实现利税149.9亿元,增长29.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6.3亿元,增长33.6%。

[利用外资]

2006年,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2.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4.1%,其中,第二产业13.18亿美元,第三产业9.16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58.7%和40.8%。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金额分别占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50.1%和29%,分别增长174.4%和209.5%。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53家,其中投资额超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141个。德国大众汽车等2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连实际投资2.8亿美元,增长82.9%。

[对外贸易]

2006年,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大连地区内企业(含省公司)完成进出口总额317.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进口145.38亿美元,增长23.1%;出口172.58亿美元,增长25.4%。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293.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6%。其中,进口136.69亿美元,增长23.27%;出口156.55亿美元,增长25.9%。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自营出口总额的45.3 %和22.9%。

[对外合作]

2006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势头良好。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900项;合同金额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7%;实现营业额2.8亿美元,增长12%。外派劳务人员2.9万人次,增长9.4%。新批对外投资项目17项,总投资额8000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占99.5%。

[消费品市场]

2006年,城乡消费市场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零售额783.9亿元,增长14.7%;农村零售额55.4亿元,增长13.9%。按行业划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695.9亿元,增长15.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3.9亿元,增长11.7%;其他行业零售额9.5亿元,增长2%。按商品类别划分,吃品零售额390.4亿元,增长16%;穿品零售额157.8亿元,增长14.3%;用品零售额271.6亿元,增长11.8%。

[居民消费]

2006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24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汽车类增长35.9%,家用电器类增长14.8%,家具类增长14.4%,通讯器材类增长24.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4.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2.7%,金银珠宝类增长15.8%。

[商贸设施建设]

2006年,新建超万平方米大型商业网点33个。新建星海新天地、规划老虎滩渔人码头等两条特色商业街。青泥洼商业街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称号,友谊商城、麦凯乐总店、大商新玛特被商务部评定为全国“金鼎级百货店”。深化“千村百镇”工程,新建改建农家店848个。新建放心食品专柜、专区108个,新增优质农副产品专柜、专区51个,新推出绿色市场试点单位和市场准入定点市场10家。

[旅游]

2006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1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2%;接待海外游客70万人次,增长16.7%。实现旅游总收入260亿元,增长23.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22.9亿元,增长25.2%;旅游创汇4.65亿美元,增长16.3%。截至年末,全市拥有旅游宾馆(饭店)190家,增加12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59家,增加4家;旅行社373家,增加1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7家。本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取得成功。

[会展]

2006年,全年举办展会119个,其中2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项目13个,占总项目数的10.9%;展览面积87.8万平方米;参展企业18525家,其中来自70个国家的海外企业1326家;参观人数475万人次。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原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现晋升为国家级展会)。成功申办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成长峰会——全球成长型企业年会(即中国夏季达沃斯)”。

[建筑业]

2006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5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3万元/人,增长20.7%。

[房地产开发]

2006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2196.1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39.9%;竣工面积537.8万平方米,增长37.7%。完成商品房销售额284.5亿元,增长27.9%,其中住宅销售额242.7亿元,增长23.6%。商品房销售面积628.8万平方米,增长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70.2万平方米,增长6.8%。

[环境质量]

2006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空气中四项污染物均值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API)Ⅱ级以上(良好)天数338天,其中Ⅰ级(优)天数74天。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市区南部沿海、大窑湾、小窑湾、营城子湾水质各项监测指标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保持良好,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城市交通噪声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建设项目管理]

2006年,完成大连市“城市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全年审批建设项目5938个,验收竣工项目3435个;环保投资5.2亿元,占审批建设项目总投资3%。

[环境污染防治]

2006年,对146个环境污染项目进行治理,完成污染治理133项,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27家,削减二氧化硫662吨、烟尘1433吨、COD 2091吨。发放排污许可证265家,对25家企业强制进行清洁生产审核,11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成翰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全面推进“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环保专项行动”,重点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整治等14项专项行动,检查企业5629家,查处违法企业386家,限期治理企业80家,停业治理企业50家。完成环境安全风险源排查523家,限期整改39家。完成危险废物转移7965次、7.6万吨。完成83家企业833枚放射源现场检查,办理转让放射源349枚。机动车尾气年检车辆10万余台、路检车辆6万余台。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006年,完成千山心城等10个区域拆炉并网工程,拆除锅炉206台、烟囱168根,并网供热面积280万平方米;***削减烟尘344.4吨、二氧化硫322吨、氮氧化物268.8吨。关闭鞍钢石灰石矿水泥分厂和31个非煤矿山。完成大化南渣场整治工程。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验收。瓦房店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命名为县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环境信访]

2006年,受理环境信访6098件,处理率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自然生态保护]

2006年,建成长海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庄河市桂云花等3个乡镇获得“大连市生态示范乡镇”称号。

[城市园林绿化]

2006年,完成城市植树78万株,新增公***绿地150万平方米,人均公***绿地面积达到10.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8%。

[交通运输业]

2006年,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运输企业完成客货换算周转量256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6%,加快11.6个百分点。实现货物周转量2503.2亿吨公里,增长30.2%。实现旅客周转量123.3亿人公里,增长11.8%。

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外贸吞吐量0.7亿吨,增长9.9%。集装箱吞吐量321.2万标箱,增长19.5%。旅客吞吐量616.1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周水子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635.1万人次,增长17.5%;货邮吞吐量14.51万吨,增长12.4%。

[航运中心建设]

2006年,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窑湾保税港区申办成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实施建设项目48项,完成投资72亿元,新增生产泊位23个、年吞吐能力5000万吨。我国最大的汽车物流码头——大连汽车码头建成投产。大连湾通用杂货泊位完工,航道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航。大窑湾二、三期6个泊位建设和北岸开发进展顺利。长兴岛公***港区3个通用泊位建设步伐加快。金窑铁路复线竣工通车,烟大铁路轮渡试运营,长兴岛铁路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项目启动,土羊高速公路、大窑湾疏港高速公路、沈大与丹大高速公路连接线、大庄高速公路西段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大连机场航线总数达到119条,其中国内航线76条,国际和特别行政区航线43条;与15个国家、90个国内外城市通航,其中国际、特别行政区通航城市36个。

[社会治安]

2005年,公安机关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全面加强,刑事发案率稳中有降,***发案29513起,比上年下降1.39%。破案12835起,查处治安案件23947起,逮捕4812人,劳动教养2098人,移送起诉6146人。交通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市治安重点地区全部得到根本治理。

[预防保健]

2006年,市内四区建立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城区人口全覆盖。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得到巩固。建设农村无害化厕所7000座;完成农村饮水工程122项,保证了13万农民的饮水安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2.63%。新创建省级卫生乡镇1个、省级卫生村3个。瓦房店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检查验收。全市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医学科研]

2006年,全市组织科技成果鉴定54项,其中21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组织完成卫生新技术评审工作,其中186项准入应用于临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顺利。截至年末,全市211.7万农民参加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群众体育]

2006年,完成全市各区市县的国民体质网络建设。市体育总会及所辖40个单项体育协会,参加国际交流活动9次、省级以上赛事24次、市级以上赛事129次。开展国际徒步大会、国际马拉松赛、全民健身周、万人太极拳展演等系列群众体育活动300余项,其中第四届国际徒步大会参加人数达到27万人,创造了世界徒步史上参加人数之最,本市成功当选为中国大陆唯一的“国际徒步城市”。首次表彰全市“百名全民健身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800名。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为全市100个自然村建设100个标准篮球场工作。本市被评为全国“推广健身气功十佳城市”。 。

[竞技体育]

2006年,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大连籍运动员在第十五届多哈亚运会上获得8枚金牌。加强了6所“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基地”和126所“青少年传统体育运动学校”的建设。首次表彰全市“百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优秀教练员”。

[承办赛事]

2006年,***举办、承办市级以上比赛46项、1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