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冈仁波切》是真的吗?

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忍不住想看一些能让我感动到流泪的电视或电影。

前段时间在微信官方账号上看到一篇关于电影《冈仁波切》的影评,被整篇文章打动,于是决定去电影院体验一把。

《冈仁波切》是导演张杨和整个拍摄团队,带着一个真实的朝圣团队,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的真实记录。

《冈仁波齐》主要讲述了尼玛在马年扎堆,带着她年过七旬的叔叔,以及即将临盆的孕妇、家有围墙的屠夫、自小残疾的少年等十一位藏民,前往拉萨,在神山冈仁波齐的路上。这条路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公里。

冈仁波齐,藏语意为“神山”,是世界公认的神山。无数信徒一生的梦想就是来到冈仁波齐,完成转山,转经消灾,转经13圈,洗去自己所有的罪恶,转经108圈,跳出三界成佛升天。据说在本命年(马年),可以在这里转山,相当于平时的13圈,可以增加数倍的功德。

电影一开始,当我看到银幕上藏族人脏兮兮的衣服和凌乱的头发时,我不禁疑惑: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吗?

(1)不纠结

藏族男子尼玛扎堆,刚刚经历了父亲的去世。我父亲一生的愿望是去拉萨朝圣,但他最终失败了。尼玛时常感到自责,于是在马年,她决定带着父亲的遗愿和一直想去朝圣的叔叔一起上路。

村里很多人都想一起去朝圣。一个年轻的孕妇和她的妹妹,一对中年夫妇和他们的女儿,村里的屠夫和两个少年,其中一个受伤致残...

无论是决定加入朝圣队伍的村民,还是领队尼玛聚在一起,当他们决定一起踏上2500多公里的路途时,就像决定一起赶一场聚会一样轻松。

尼玛凑在一起也不担心孕妇带着一堆老弱病残在路上会有什么样的麻烦。

孕妇不纠结朝圣。宝宝出生了怎么办?

这位72岁的大叔一路上都不担心自己老迈的身体能不能吃能不能睡。。

9岁女孩的父母并不担心年幼的孩子是否会受到伤害。

青少年不会与他们的身体残疾作斗争。他们能经受住考验吗...

他们决定去朝圣后,立即行动起来,为朝圣做准备:杀牛、腌牛肉、缝睡袋、做皮围裙和鞠躬用的木板、买鞋...

在村口与前来送行的村民擦肩而过后,尼玛扎堆开着拖拉机,拉着朝圣需要的物资,延期了。老人和孕妇双手合十走在前面,边走边念叨。其余八人开始磕头,双手向上合拢,自上而下鼓掌三次,边拍边向前走三步,双手伸出,身体前倾跪倒在地,手肘向上合拢,起身,起身。

看到他们开始弯腰鞠躬的那一刻,尤其是9岁小女孩鞠躬时清澈而坚定的眼神,我的心情不自禁地颤抖了一下,眼眶开始湿润,我的心在呼喊:

怎么会这样呢?还在村子里。为什么开始跪拜?

大家不是应该一起上拖拉机,开始向山低头磕头吗?需要多少个头才能到达那里?

老人真的适合这样的长途跋涉吗?

小孩子一定要三步一步跟大人磕头吗?

有孕妇,不应该在家生个好宝宝吗?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之前,总会有各种想法,找各种借口拖延行动。

当我们要去旅行的时候,一开始放不下工作和家庭,然后就纠结于旅伴和交通工具的选择,行程的安排,衣食住行。我们担心过得不开心,过得不好,吃得不好...

当我们想要实现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然后想象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常常害怕开始,因为我们害怕失败。

但他们没有那么多远见,没有那么多限制性的想法,他们只有一个愿望:今年是马年,是冈仁波切的本命年,我们一起去朝圣吧。

好吧!然后,大家带着各自的希望,一起踏上了漫漫长路,其中有杀生赎罪的,有为死者翻身的,也有祈求众生幸福平安的。

②内心的平静

在他们的朝圣之旅中,有时阳光明媚,有时狂风暴雨,有时大雪漫天。天气好的时候,他们满怀感激:“今天天气真好。”

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没有抱怨,继续前行。

我被他们遭遇暴风雨和暴风雪的场景深深震撼了。他们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磕头跪拜。走在前面的老人和孕妇表情平静,脚步坚定。尤其是怀孕的次仁曲珍,显得那么从容淡定。那一刻,在我眼里,她远比走在光鲜亮丽的t台上的女模特漂亮。我甚至在脑海中为她制作了一首特别的配乐《李子干》。“雪花飘飘,北风飒飒,天地无垠,一枝寒梅傲立雪中……”

他们走过汽车轰鸣的高速公路;走过坑坑洼洼的泥泞道路;甚至道路也被融化的雪淹没;他们穿过一片广阔的油菜田;经过塌方和泥石滚落的危险路段后...无论风景美不美,无论道路通畅与否,他们都以平常心对待。

遇到被淹的路段,他们只是稍微讨论了一下,然后开心地脱下皮围裙,面带微笑地掉进了水里。当他们俯身弯腰时,水花四溅,每个人都笑得像孩子一样灿烂、无忧无虑。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笑了。

朝圣者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有时在车辆经过的路边休息;有时他们在流动的河边休息。每天晚上,他们都挤在齐新搭起的帐篷里。不管是漫天大雪,下雨还是星光灿烂,他们都要在睡前一起念经,然后在凹凸不平的地板上睡着。每个人都睡得那么香甜,像一个躺在妈妈怀里的婴儿,没有丝毫的焦虑。

人心,如果没有强大的支撑,如何从容面对多变的环境,如何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我觉得应该是信仰和宗教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的内心。

我曾经听一个朋友说过这样的话。有一次,他们在西藏开车的时候,一个女生突然喊停车,然后跳下车哭了半个小时,然后若无其事的继续前行。

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我们时刻处于压力之下,内心难免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想逃离当下,把希望寄托在远方,到别处寻求安宁和幸福。

我不知道这个女孩在宗教圣地耗尽了被压抑的感情后,是否得到了她想要的平静。

③正常心脏

在去朝圣的路上,一辆汽车撞倒了他们的拖拉机。当司机解释车上有人呼吸困难,需要送往拉萨急救时,他们平静地让司机开走,没有一丝不满,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跳车,大家默默收拾残局。

拖拉机的轮轴断了,无法启动。他们决定放弃车头,拉着马车和物资继续前进。男人拉车,女人继续磕头。但每次行走,男人们都放下拉车的绳索,回到上次拉车的起点,在这次拉车的旅途中再次跪拜磕头。

我不禁在想:不就是用大车走吗?为什么一定要磕头?那不是浪费时间吗?那不累吗?谁会和你争论?

在当今这个崇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社会,我们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总想用最快的方式达到目的。没有人会浪费时间反复走一段路,也没有人会停下来等一只蚂蚁爬完路才掉队。

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借口或者借口。既然决定走朝圣之路,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完每一步,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

每当他们停下来休息时,他们应该捡起几块石头做个标记。当他们重新上路时,必须从做标记的地方磕头,每一步都会摔倒。

朝圣途中,次仁曲珍要生宝宝了。他们带她去了医院。生完孩子,他们只请了几天假,就带着宝宝上路了。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为这对年轻的母子担心。刚出生的宝宝太虚弱了,她甚至不敢用太大的力气去抱他,怕伤到孩子,但母亲还是抱着孩子继续上路了。

生完孩子,次仁曲珍只在拖拉机上休息了几天,就把孩子放在拖拉机上,开始和大家一起磕头。

在我们的观念里,产妇一定要好好坐月子,不吹风,不打冷水,不做重活,好好进补,才不会落下病根。但是为什么她这么不在乎自己的身材呢?还有比健康更好的吗?

但也许我们太娇气了,太担心自己的健康了。我记得我妈说她怀我的时候肚子就开始疼了。生孩子前,她很不情愿地把大水箱灌满,把水烧开,才叫来助产士接生。我还没满月,她就开始在小溪里洗衣服,洗尿布。

当然,我在这里不是鼓励产妇向次仁曲珍和我妈学习,但是我们可以意识到,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事情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对于次仁曲珍来说,朝圣比健康更重要。对我妈来说,照顾家人,为家人分担家务,比身体更重要。

途中发生的一切,他们都以平常心对待,坦然接受一切。

小女孩头疼的时候,妈妈教她:“不要怕,一直磕头,磕头会给你带来智慧”。

老人在睡梦中安详离世,大家也没有太过悲伤,就平静地为老人安排了葬礼。

热心的老人邀请他们住在家里,他们平静地接受了,并停下来帮助老人犁地。

其他香客在鲁豫,他们慷慨地献上糍粑。

他们不卑不亢,不悲不喜。

④生命的意义

我们习惯于为每件事寻求一个实际的意义,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做。

我不禁要问:朝圣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人要用这种近乎被虐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诚意?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用张洋导演在电影《花絮》中说的一段话来回答会更合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的生活方式,但若干年后,人们还是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一个民族曾经这样生活过。圣山圣湖不是终点,接受平凡的自己,但不放弃平凡的理想信念,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影片的最后一幕,在皑皑白雪中,朝圣的队伍还在重复,重复,跪拜,再跪拜。朝圣者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就像蚂蚁一样。

在我看来,这部恰恰电影是对人生意义的隐喻,人生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次朝圣。

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的目的地就在那里。

终点也相当于我们心中的圣山仁波切。

不管我们来不来,山都在那里。

我们不用去想怎么回报,不用去挣扎,不用去担心,我们只要朝着她前进。

在路上,我们会经历喜怒哀乐,经历生老病死,我们只需要接受,面对,理解,放下。

在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同事,但没有人能陪我们从起点走到终点。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一个人去。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消除路上遇到的9981个磨难。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和努力让人生的道路更加平坦。

我们怀着一颗平和宁静的心,怀着对一切的敬畏,走向她。

我们安全地享受着每一刻,一步一步向她走去,不悲不喜,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