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1967电影《毕业生》?

《毕业生》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个大学生班泽明,毕业后陷入对未来迷茫的状态。在思考未来的时候,他被一个女长辈诱惑,陷入不伦不类的恋情,然后爱上了女儿。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和来自女长辈的威胁,班泽明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是放弃爱情保守不伦不类的秘密,还是追求爱情暴露鱼龙混杂的关系。本杰明最终的选择是勇敢追求爱情。他主动向心爱的女孩承认自己和她妈妈有一腿,然后在双方父母的责骂和阻挠下,拼命把女孩从和别人的婚礼上抢走。

同时,母女关系也比较纠结。这个题材现在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但在60年代,却是极具震撼力和话题性的。影片中各种风情的女长辈大胆露骨的诱奸手段,以及导演采用的镜头拍摄角度和蒙太奇处理方式,也成为后来很多影片模仿的对象。除了突破禁忌的话题和技巧,《毕业生》最大的特点是捕捉了美国60年代末两代人的价值观差异,以及战后婴儿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困惑和迷茫。

美国的婴儿潮发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间。由于战争的结束,生活的逐渐稳定,以及前期人口增长的放缓,新生儿数量呈爆炸式增长。目前美国人口约为3亿,但在18婴儿潮期间,约有7800万新生儿出生。40年代末二战末期,一切都处于非常紧急的状态,每个人都不得不埋头重建生活,努力工作,积累财富。时间到了60年代末,物质环境已经逐渐富裕舒适,成长中的婴儿潮一代不再为金钱和生活发愁。

片中的主角本泽明今年二十岁,是二战结束后婴儿潮的典型。他家境富裕,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当他走出学校,他的房子和汽车都准备好了。本杰明父母那一代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各种梦想。现在,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积累的财富,未来的希望,未竟的梦想,都集中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迫不及待的去装备孩子,迫不及待的去引导孩子,为孩子铺路,让孩子更上一层楼。

但是对于出生于婴儿潮的本杰明来说,知识和材料唾手可得。走在父母铺就的道路上,不用太多努力就能过上舒适体面的生活。但走上这条路,他的成功只是父母给的。这怎么能体现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人生价值呢?所以泽明走出值日学校后,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他不想走父母的路,但又不知道怎么走自己的路。他唯一清楚的想法是“与众不同”。

■对独立价值的追求和渴望

这种超越主流价值观束缚的渴望和迫切感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也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毕业生》中,班用的情感纠葛来表现他的心理挣扎。面对来自女性长辈的诱惑,班明杰一直保持着非常坚决的拒绝态度。但在被暗示生活过于单调严谨后,他决定回到这位女长辈身边,在被嘲讽性经验不足后,他毫不犹豫地和女长辈发生了关系。班明杰虽然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欲望,但却无法抗拒对父母的叛逆情绪。

通过反抗和颠覆上一代来证明自己的独立价值,是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的一大特点。陷入不伦不类的关系后,班明杰不时感到内疚和挣扎,但他对这种脱离规范和框架的沉沦感很着迷。班明杰后来之所以脱离不伦不类的关系,疯狂地爱上一位女长老的女儿,其实还是基于一种叛逆的情绪。这位女长辈是典型的上一代女性。她受过教育,但为了家庭,只能放弃自我和理想,陷在无味的生活中。她所有的希望都倾注在女儿身上,要她嫁得比自己好,过得比自己幸福。虽然她主动勾引班明杰,并与他发生了性关系,但在内心深处,她觉得班明杰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正是这种轻蔑的态度导致了班明杰对女儿的疯狂迷恋。

如果每个人都让班明杰和一个女长老的女儿交往,他们之间不一定会有什么发展。然而,由于班明杰的丑闻,长老们不断向他施加压力,干涉和阻挠他接近一位女长老的女儿,这助长了本雅明的决心,使他相信他深爱着这个女孩,并决心娶她。于是班明杰不顾自己的前途和千里之外的距离,搬到女校附近,天天围着她转,要她嫁给自己。当女孩的父母赶到现场,强迫女孩嫁给另一个男孩时,班明杰甚至跑了几千英里,仿佛拼命闯入教堂阻止婚礼。

很多人被班明杰的不懈求爱和强夺新娘所感动,说他在经历了迷茫和混乱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确认了真爱,而不是一时的情欲,才是人生的真谛。然而《毕业生》中最经典的一幕,其实是在电影的结尾,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班明杰和一个穿着婚纱的女孩逃出了教堂,他们手拉手迅速跑上了公交车,在一车乘客惊讶的目光下,坚定而幸福地走到最后一排座位坐下。坐下后,两人依然止不住兴奋和胜利的笑容,但过了一会儿,他们对视了一眼,陷入了沉默,各自都带着尴尬和茫然的表情——这种表情就像两个愤然离家的孩子,在叛逆的兴奋过后,默默地问自己:然后呢?

■后记

《毕业生》之所以成为美国经典电影,是因为它以非常商业化的手法和极具争议的话题呈现了一代人独特的精神状态。不仅是电影本身,里面的配乐和本杰明的罗密欧敞篷跑车都成为了经典。有意思的是,虽然《毕业生》是一部40多年前的老电影,但里面所描绘的婴儿潮一代的境遇,与中国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经历了二战、内战、文革和独生子女政策之后,中国的婴儿潮出现在1982到1990之间。今天这一波婴儿潮已经全部成长为年轻人,而且和美国婴儿潮面临的情况类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父母都不遗余力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所以中国婴儿潮的年轻人。这种成长环境也赋予了中国婴儿潮一代更多的叛逆精神。

某种程度上,除了互联网等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流动更快、更透明。中国婴儿潮一代的成长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代有更多愤怒的年轻人,为什么社会上有强烈的改革呼声。我认为这种叛逆精神和改革的压力不是简单的压制和限制就能制止的,只能通过适当的适应来疏导。当然,这只是一个不经意的想法,随便说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