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是什么意思啊

士大夫的意思是: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士大夫详细释义: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始于战国时期。士大夫是中上层官僚阶级,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及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基础。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士大夫主要包含的内容:

居官的人:

《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用现代话说,士大夫是职能官。

社会上的文人:

齐孟尝君失势之后,门客纷纷离去,这些门客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称为“士”,在《战国策·齐策四》记述同一事件时则称之为“士大夫”。

士大夫的历史发展:

形成:

相关研究书籍“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他们往往出身于贫寒之家,靠自己的才能依附于贵族,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春秋战国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各国有名有钱的诸侯贵族,如春申君、孟尝君等,都以“养士”为时尚,最多时可达数千人,还互相攀比炫耀。“毛遂自荐”的典故说明,当时的“士”并没有特别的标准,甚至是自称有才,也可以说服贵族,成为“士族”之列。

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文人画”,由于宋徽宗个人的爱好而大力提倡士大夫投入绘画创作。这进一步提高了绘画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性。

衰落:

清末以来,社会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士大夫”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