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电影《圆明园》有何评论?

现在是最新的《武侠巨作》档期,但看《圆明园》费了好大劲,竟然有十几个电话打到了电影院询问情况。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纪录片中的圆明园非常美丽。本来以为是一部关于“万园之园”演变的纪录片,无非就是奇珍异宝和亭台楼阁。然而,《圆明园》的导演却以极具穿透力的历史眼光,俯瞰了整个清廷贫苦艺术家智慧的人间奇迹。圆明园在历史、艺术、政治和经济等几个维度上发散开来,但它始终弥漫着一种对美的消逝的无奈情绪。这样的情绪几乎令人窒息。

圆明园里有两条线索。一是通过宫廷画家郎士宁以第一人称讲述圆明园的建造和“皇帝的秘密”,二是通过叙事讲述圆明园的兴衰和历史。这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前者注重趣味性,故事设计精良,轻松幽默,为略显沉闷的纪录片增添了刺激感,让电影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后者以低沉浑厚的男声叙事,并运用大量绘画、文献和三维动画展示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建设、辉煌到毁灭的全过程。

圆明园并不局限于砖瓦堆或某件宝物的奇闻异事。它的野心在于讲述整个大清帝国的兴衰。圆明园存在于康干盛世,即大清帝国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对它的描述使观众屏住呼吸。虽然影片中对八里桥战役等历史事件的叙述并不令人印象深刻,但由于其悲剧性和冷酷的展示,很难让人们长期冷静下来。将圆明园的毁灭与清朝的衰落相提并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部纪录片最感人的力量在于它对圆明园梦幻般的描绘。我相信很多人对圆明园的印象仅限于大水法的石柱,但通过电影中展示的圆明园设计图纸和三维动画还原的圆明园风貌,我对圆明园的宏伟、雄浑、美丽和诗意有了感性的认识。圆明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座“万园之园”。它是全人类的梦想,也是世界上的奇迹。摧毁它实际上是对人类的犯罪。正如雨果所说,圆明园只存在于幻想中,而它已经成为现实。这种美丽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怎能不咬牙切齿、唉声叹气?我开始抱怨导演。你真的不应该把这个只应该在天上的花园描绘得如此生动迷人,因为它越美丽,痛苦就越深。当然,这部电影让人写下了两个名字,一个是法国,另一个是英国。对于像他们这样的流氓强盗,后人能做的就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1860 10 6月18日至6月19日,一场大火将一座名为圆明园的奇妙世界建筑化为灰烬。继146之后,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圆明园》完成了对这座“万园之园”的影像再现,并对与之相关的历史横断面进行了艺术梳理,让我们在影像中回望历史,在历史中审视历史,在审视中反思历史。

总是以纪录片命名的圆明园,实际上与传统纪录片有很大不同。对于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建筑群体,人们无法用现实主义的风格来描述它。为此,影片灵活地将故事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联姻”。用演员演绎故宫生活、建设和毁灭圆明园的历史,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用纪实摄影展现绘画、档案和圆明园遗址,讲述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毁灭的全过程。《三朝帝王聚牡丹亭》《雍正炼仙丹》等故事桥段加入了有趣、幽默、轻松的情节,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这种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演绎的交叉运用,是对历史纪录片的大胆尝试,开拓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堪称历史故事片。

在时间的纵向上,圆明园采用线性叙事,以圆明园从建设到毁灭的历史为主线。在内容表达上别出心裁,主要以异国他乡为视角,以当时传教士和英法士兵的书信、日记为切入角度,尤其以外国宫廷画家兰兹宁为主要叙事线索。整部电影的画外音采用了兰兹宁和英法联军随军牧师麦基的旁白。这种表达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以“自己一方”为视角,以“另一方”的话语讲述圆明园的建筑历史和命运的方式,避免了历史判断的“主观性”,增加了揭示历史的“客观性”。这样,任何人试图从一个全新的“他者”角度否认一段历史的真相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

同时,这种单一的外域视角表达也让影片缺乏厚重感。历史建筑及其事件的纪录片呈现应该是全方位的回顾。对于圆明园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外国的视角,而是可以采取多视角的结合:清朝的官方(正史)叙事,以及清朝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目睹圆明园被毁后的民众(普通民众)和学者的意见(现有文献中不乏此类信息);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有什么结论和认识(可以采访当代这方面的历史专家);西方列强(政府)对抢掠和焚烧圆明园的态度,等等。遗憾的是,无论是导演还是制片人都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索,然后将圆明园以一种全方位、全景式的历史方式呈现出来,这使得电影本身呈现出一种单调的小家子气。事实上,一部90分钟的电影无法承载圆明园深刻的历史主题,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系列电影是最佳选择。

由此不难判断,圆明园不应该也不会是圆明园历史的视觉总结,不是句号,而是圆明园艺术表达的成品和节点。圆明园需要更多的艺术作品来进行更深更广的描述,来讲述她的辉煌与悲惨,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族光荣与屈辱的历史。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有理由相信,永远不会忘记历史的中华儿女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以圆明园为对象,为人类留下一系列艺术财富。

20世纪70年代香港邵氏金牌导演李翰祥拍摄的《火烧圆明园》是一部在茫茫影海中用影像讲述圆明园的艺术佳作。这部以慈禧太后为核心人物的影片,将史实与野史相结合,以深情悲凉的风格呈现了圆明园被毁的历史。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八里桥之战等段落也是壮丽的,并显示了历史的沧桑。最后,火烧圆明园的叙述者深感愤怒和叹息,使观者感到心碎和悲叹。正如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德·布里塞尔在《圆明园的灾难》中写道:“圆明园的毁灭相当于凡尔赛宫、卢浮宫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焚毁。”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怎么能不休息呢?对于全人类来说,我们怎能不感叹?

《圆明园》放映后,受到了媒体和相关人士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在纪录片的商业开发和特效制作上,被誉为“美如好莱坞大片”、“特效空前”。沉思了一下这部历史纪录片,感觉类似的高赞明显有些夸张。由于影片针对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内容上无疑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无法产生《后天》、《鸟与梦飞翔》、《帝企鹅日记》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表达自然规律、讴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全球影响力,进而产生世界性的商业价值。熊熊大火过后,5000多英亩的花园建筑变成了一片荒地,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地面建筑。仅仅依靠有限的场地和《四十景图》等少数文献资料,对圆明园进行整体复原,对特效制作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总的来说,电影的特效完成了这一重要任务,并让我们“看到”圆明园鼎盛时期的恢弘大气。然而,缺乏细节。例如,“天”宫的外观只缺乏三维空间感,避免了其内部结构的展示,显示创作者对数字技术无能为力。最后圆明园被烧大多是特写和静态图片,没有火烧园林建筑的动态镜头,甚至比火烧圆明园的氛围还要糟糕。

就电影技术语言而言,电影的摄影和配乐都是可圈可点的。影片中许多表现圆明园的场景都非常动感,能够产生一种唯美的视觉冲击效果。在圆明园的建设过程中,电影笼罩在夕阳的金色色调中,伴随着悠长舒缓的音乐,安静而充满活力。在圆明园被盗期间,传统的黑白蓝灰色在屏幕上占主导地位,伴随着深沉悲伤的音乐,透露出一种几乎令人窒息的绝望和悲伤。这些无疑有助于让观众融入电影所讲述的历史,与创作者进行交流,激发内心的民族情感。

圆明园不仅是一部关于前世今生的电影,一座皇家园林,还讲述了一条社会法则:落后就要挨打。在叙事过程中,电影总是将中国的发展与西方的发展进行比较,并非常清楚地告诉世界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自认为是中华王国世界之王的大清帝国自建立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在技术上一直没有进步。人们认为依靠佩刀和弓箭就足以主宰和统治世界。在大臣们看来,西方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不过是康熙皇帝的“小玩意”。这种傲慢自负直接导致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当农业社会在乾隆时期实现繁荣时,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扩大了殖民地,建立了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美国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法国赢得了资产阶级革命。西部的发展与东部的停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于英国驻华大使马嘎尔尼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清帝国就像一艘破烂不堪的一等军舰。它之所以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沉没,只是因为有一群幸运、能干和警觉的军官的支持,它与邻近船只相比的优势在于它的尺寸和外观。然而,一旦有一个有才华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几十年后,马嘎尔尼的断言应验了。1860年,英法联军由南向北进攻天津大沽口,并一路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作为帝国的首脑,像走失的狗一样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大清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从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序幕。

历史和现实证明,弱肉强食不仅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也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潜规则。民主与和平的文明思想只是人类最纯粹的善意追求,在国家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面前显得极其苍白。否则,美国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讨伐西方,也不会出现以一己之力颠覆伊拉克、打压南斯拉夫、打击阿富汗等强大的国际政治事件。同样,一个半世纪前在圆明园点燃的凶人们给中华民族留下了血淋淋的教训!

在整部电影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数字修复的原始明园和今天真实的圆明园遗址以大量交错的方式展示,这激起了人们间歇性的痛苦感受。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化为灰烬,只有几块瓦砾反映了它的丰富和荒凉。曾经盛极一时的东方博物馆已经不在了,只有一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见证着她的尊严和悲痛。痛定思痛,圆明园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盛世危情的故事,让生活在和平年代歌舞升平的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经过血与泪的洗礼,我们拒绝历史悲剧重演。

“圆明园”不局限于亭台楼阁、砖瓦砖瓦的华丽堆砌,也不拘泥于奇珍异宝的历史佳话。它还讲述了大清帝国从强大到衰落的兴衰史。影片一开始,满清八旗子弟越过长城,进军中原建立帝国。随后,从康熙皇帝修建“长春园”和“圆明园”,到勤政的雍正扩建“圆明园”,再到乾隆年间的全面大修,是清朝从建立政权到国家繁荣富强的历程,达到了中国古代罕见的景象。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存放在清朝国库中,“如何花钱是个问题”的繁荣是大规模建设的经济基础。虽然影片省略了嘉庆和道光皇帝,直接进入咸丰时期,无疑是一种仓促之感,但却难掩影片带来的深厚历史氛围,仿佛是一部以园林建筑为主题的历史教育片。

面对圆明园这样的历史题材,创作者自然不会放弃民族情怀的表达。这部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一个不复存在的古老矿坑奇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对于这座仙境建筑的破坏者,导演引用了法国大作家雨果的话:“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劫了一些东西,另一个放火。似乎如果战争胜利了,你就可以抢劫了...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一个叫英国”。

圆明园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落。圆明园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荣辱。以文明的名义,两个强盗点燃了一场野蛮的大火,烧毁了一座独一无二的世界建筑瑰宝。然而,野蛮的大火无法摧毁她的奢华。在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冯丹白鹿市,我们仍然可以欣赏到她的艺术气质。这场野蛮的大火也无法燃烧一个民族对她的记忆,因为她承载着一个民族荣辱与共的历史和文化血脉。

我想用一段话“吊着圆明园”来结束我的演讲: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头

我以为我可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只要我不打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

唤醒我对你刻骨铭心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