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豆瓣
作者 | 秋?墨,UCL毕业,影评人、编剧
在《权力的 游戏 》烂尾崩坏之际,《切尔诺贝利》的横空出世挽救了HBO的金字招牌。刚开播一集,便IMDB9.5,烂番茄新鲜度95%,豆瓣9.7高分。但在这个如今数多新剧高开低走的趋势下,首集的分数并不能决定什么。于是,耐心地又忍着一周,等待着第二集新鲜出炉。
然后,在看完第三集的预告,和众多幕后创作者的漫谈资料后,终于可以报以极大的期待“定义”这部剧,甚至夸大其词的“设定”它可能是继《权力的 游戏 》之后又一部被万人高捧的现象级神剧。这其中,有 历史 的厚重,有真实事件的深刻,更有后人回看曾经的哲思。它,便是以苏联切尔诺贝利重量级的核泄漏真实事件改编的5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的 历史 ,不予多说,那个1986年4月26日凌晨发生的事故,每每被提及,都是人类无法抹去的伤口。而更为严重的,是核泄漏发生之后对其他地区造成的核辐射污染。珠玉在前,2006年的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The Battle of Chernobyl)和2012年的电影《切尔诺贝利日记》(Chernobyl Diaries)已然将这个世界级的悲剧以影像化全然展示。
2011年的动画短片《切尔诺贝利的孩子们》(Chernokids)以及2014年的俄剧《切尔诺贝利·禁区-无人原样而归》系列也将这场灾难带给人们难以弥补的影响现实刻画。漫画《切尔诺贝利之春》和 游戏 《普里皮亚季的召唤》也从另一种带着美好希望和重启光明的心境将切尔诺贝利的景象描绘出来。
可这次的剧集《切尔诺贝利》突破了 历史 事故题材的桎梏,打破了结局已知难在过程的瓶颈,将辐射衍射下的恐惧、痛苦、愤怒、冰冷和无力隔着屏幕传递而来。
《切尔诺贝利》从事故发生开始讲起,揭开了这场灾难的恐怖面纱。相比于大尺度的血腥暴力,《切尔诺贝利》反而意料之外的克制,就连火光电石的爆炸,都被艺术性地以一个蓝色光柱指代,转化为了一场光点如雪的奇异幻影。
这场美丽的“烟花”盛景,带着死亡的信号,已悄然而至,可人们却还沉浸在兴高采烈的观赏之中,浑然不知。
《切尔诺贝利》将这场致命的事故刻画的十分美丽,而人们载歌载舞的状态更是让这场悲剧变得尤为沉重。当赶到现场的消防队员们误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火灾,爆炸中心的反应堆让他们皮肤腐烂,放射性的石墨让他们血肉溃烂,那种“身体由内而外融化”的绝望,触目惊心。
死神的眷顾,往往带着催人泪下的悲鸣而来。可《切尔诺贝利》却没有使用任何的廉价煽情戏码,甚至放下了本能够轻而易举戳人泪腺的手段,反而将视角以反差,放在了高层领导的互相推诿之上。
前线消防员们正在一批一批地以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救灾救民,核电站工作人员正在义无反顾的商讨事故救援,可安然无恙的管理者们却在推卸责任,而高枕无忧的上层领导人们更是在商榷直陈如何降低事故影响粉饰灾难真相的公关谎言。
“谎言”,是《切尔诺贝利》从第一集深刻到如今第二集,甚至贯穿全剧的主轴。能源局局长发话要求“封锁城市,谁都不许离开,切断电话线,以防信息的误传,防止人民破坏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个谎言若要成立,只会继续捏造更多的谎言。
于是,一边嘴上说“切尔诺贝利的情况已经稳定,我被告知辐射量值相当于一次胸透”,一边又消除了所有关于辐射和X射线的书籍。自欺欺人,欲盖弥彰,权利的控制之下是被蒙蔽了的生灵涂炭。
但最可怕的,其实还不是这区区政府管控下的文字谎言。以信仰来麻醉良知,才是酿成这桩惨案的幕后黑手。“现在国家告诉我们,情况不危险,那我们就要有信仰。”信仰之下,人们看不见真相,人们被信息隔离,人们甚至被安慰放下恐惧,一切无事。
旁观者无动于衷么?不是的,那些心怀良知的人试图反抗,试图营救,可回报给他们的是牺牲,死亡,和无能为力。更有上层的监视和控制,他们只能被压迫着谨言慎行。
最终,这些善良的人们也变成了谎言制造者的帮凶,替他们粉饰太平。切尔诺贝利,由此变成了一座围城,外是好奇却对真相的不得而知,内是绝望但被真相蒙在鼓里的惶然无知。
《切尔诺贝利》用一场冷静的刻画,给我们揭示了当年灾变的真实惨状。但它更为难得的是,它敢于直面真相甚至揭露丑恶事实的勇气。以一部剧之力对抗曾经手握权柄的高层统治者,在此前不是没有过。
但《切尔诺贝利》的视角,并非紧紧是站在现在的时光路口,回头审视当年的灾难,而是以倒叙的手法,身临其境当年事发的境况,以受害者的心境亲身体会身在其中的“未知”。人类之所以穷无止境的 探索 未知,是因为发现自己的无知。
可无尽的 探索 之后,人们又因贪婪和自私将可怕的未知酝酿成了灾难,可最后还会以“因为无知”的道歉得到原谅,获得救赎。人们渴望未知,成就了很多发明与发现,可因为无知而肆意运用这些发明,则只会酿造无法挽回的事故灾难。
很多人评论说《切尔诺贝利》的本源来自于一本叫《切尔诺贝利的悲鸣》的书籍,此书荣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的确,那个在医院寻找自己消防员丈夫的女子的故事是取自书中的素材,可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有一千种解读,《切尔诺贝利》让人震撼的地方其实是他的表达内核。书是以幸存者的口吻讲述当年事发的经过和后果。
《切尔诺贝利》却比书还要残忍,又比书格外隐忍。它全程以事件亲历者的第一人称视角,隐喻的讽刺整个事件从头到尾的谎言与欺骗。
天灾本只是重伤了人类,却并非无可救药。可政府权威而虚构的谎言,却是一道致命伤,将苟延残喘的受害者们全数湮灭。“所有的胜利都难免要付出代价。”这句话,放在客观事实里,并非不妥,可放在领导者的嘴脸上,却是一种让人寒心的讽刺。
此时此刻,看着《切尔诺贝利》的日常片尾,不免悲凉,人心,在这种灾难之下,到底能够罪恶到什么地步?
五集的体量,讲述一场灾难,本已有些拖沓。可在晦暗的色调,无声的气氛之下,刻画人性的罪恶,五集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如今的切尔诺贝利,有人居住,有花鸟鱼虫,草木葱郁,丛林繁盛。甚至,它变成了一个 旅游 景点,供人们消费享受,学习观摩。
前人的灾难成为了后人的 娱乐 ,这到底是对是过?这是一个没有答案也给不出答案的疑问,却不得不问。对于当初这场灾难的幸存者,他们失去了太多,牺牲了太多,其实是永远不会从这道阴影里走出来的。伤口的愈合需要时间,可人类文明的断裂,时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