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篇文言文的开头是元年关中饥
1.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
元年,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贞观)二年,全国闹蝗灾;(贞观)三年发大水。皇上勤于政事,加以安抚,老百姓虽然到处觅食,却不曾叹息抱怨。 (贞观)五年,全国大丰收,背井离乡的人全都回到乡里,一斗米(价值)不过三四钱,全年判决死刑的才二十九人。东至大海,南到五岭,家家都不用关院门,旅行的人不用带粮食,在路上就能取得给养。
太宗对长孙无忌说:“贞观初年,上书的大臣都说:‘君王应当独自运用权威,不能委任给臣下。’又说:‘(君王)应当耀武扬威,讨伐四方。’只有魏征劝朕说:‘放下武力勤修文教,中原安定之后,四方自然钦服。’朕采纳他的意见。如今颉利成了俘虏,其部族首领成为带刀宿卫官,各部落都受到中原礼教的薰染,这都是魏征的功劳,只是遗憾不能让封德彝见到了!”魏征再次拜谢说:“突厥灭亡,海内安定,都是陛下的威德,我有何功德呢?”太宗说:“朕能够任用你,你的能力十分合适你在的职位,那么功劳怎么能是我一个人的呢?”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铠甲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但是隋炀帝的铠甲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铠甲兵械啊。”
2.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贞观)元年,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贞观)二年,全国闹蝗灾;(贞观)三年发大水。皇上勤于政事,加以安抚,老百姓虽然到处觅食,却不曾叹息抱怨。 (贞观)五年,全国大丰收,背井离乡的人全都回到乡里,一斗米(价值)不过三四钱,全年判决死刑的才二十九人。东至大海,南到五岭,家家都不用关院门,旅行的人不用带粮食,在路上就能取得给养。
河内人李好德患精神疾病,胡说蛊惑人的话,皇上下令追查这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报:“李好德得了病有征兆,依法不应当治罪。”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举报说:“张蕴古籍贯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任相州刺史,(张蕴古是在)阿附纵容讨人情,查办此事不符合实情。”皇上大怒,下令将张蕴古在市中斩首,不久又后悔了,于是下诏说:“从今以后有死罪的,即使下令立即处决,仍然要三次回奏才能够行刑。”
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只是没有制定法令。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
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于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
皇上亲自审查在押囚犯,见到应该判处死刑的人,怜悯他们,放他们回家,约定来年秋季回来接受死刑。所放回家的全国的死刑犯***三百九十人,没有人监督带领,全都按期限自己回到朝堂,没有一个人逃跑藏匿。皇上全部赦免了他们。
3. 元年,关中饥,斗米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取给于道路焉历来谈论“贞观之治”.谈论贞观时期的治世景象,都会涉及到当时粮食价格的变动。
粮价的大幅度下降,被认为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标志之一。这个观点,来源于唐人吴兢的《贞观政要》和司马光《资治通鉴》里的描述。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的最后一段,是吴兢的总结性描写,其中说到,贞观之初“一匹绢才得一斗米”.自“贞观三年,关中丰熟”之后,“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资治通鉴》在贞观四年的最后,也有一段总结:“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
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4. 问答题请简略回答.内为问题.阅读下列材料:贞观)元年,关中饥1、参见《资治通鉴》,讲的是唐太宗刚刚登基时天下发生大灾荒,从唐太宗安抚民心的一系列举措反映出他英明的治国头脑,强硬的行政手腕,是真实的.2、D 占城稻在宋朝从国外传入,A正确;宋朝时期工商业发达,交易的时间和地点都开始放宽,即使晚上也有瓦子等场所,B正确;景德镇瓷器在宋朝开始兴盛,宋末民窑开始发展,C正确;铜钱直到清代之后才逐渐被废除,宋朝虽然有“交子”,但多用于大额度交易,普通老百姓仍使用铜钱,D错)3、隋朝运河开凿目的是为了打通南北交易,使首都与江南之间的水运兴盛,元朝运河开凿则更是为了国内外交往方便.4、发展工商业,使社会更加进步,促进了中外及南北文化交融.5、四川当地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6、中原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后,音乐与语言开始通用,并逐渐演化出新的文化形式.7、第一首表达了辛弃疾缅怀英雄,希望保家卫国的急切报国情怀,这是因为当时北宋灭亡南宋危难,辛弃疾身处后方无法报国造成的;李清照身处两宋交更之时,对于英雄既有崇拜又有感慨,与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相呼应,表达了她身为女流却仍巾帼意志的情怀.。
5. 翻译震尝三奉命省亲,两值关中饥,令所司出粟振之,还始以闻.吕震曾经三次奉命探亲,两个时值关中饥荒,命令有关部门拿出粮食救济灾民,回来才上报。
此段节选于《明史·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
洪武十九年(1386年),吕震以乡举进入太学。当时朱元璋命太学生出去检查各郡县的土地肥瘠情况,以均摊贡赋。吕震受命前往两浙,回来汇报时很合皇上心意,被升为山东按察司试佥事,后召入京任户部主事,再升为北平按察司佥事。
永乐年间(1403年-?),燕王朱棣起兵时,吕震向朱棣投降,受命侍奉王世子居守。朱棣攻下京师后,升任为真定知府,又入京任大理寺少卿。
永乐三年(1405年),吕震升任为刑部尚书。六年(1408年),改任礼部尚书。皇太子监国时,吕震的女婿主事张鹤朝见时失仪,太子看在吕震的份上宽宥了他。朱棣知道后很愤怒,将吕震和蹇义投进锦衣卫监狱,但不久之后,就给他们复职。
吕震曾三次奉命省亲,其中两次正值关中闹饥荒,吕震令有关官员出粟赈济,回来后才上报朱棣。但他没有学术,任礼官却不知大体。
曹县进献驺虞,榜葛剌国、麻林国进贡麒麟,吕震请祝贺。朱棣说:“天下治安,没有麒麟又有何损?”贵州布政使蒋廷瓒说:“皇上北征班师,诏书传到思南大岩山时,山迥传出三声万岁。”朱棣说:“山谷之声,空虚相应,依理或有可能。吕震身为国家大臣,不能辨别是非,还想借机献媚,这岂是君子事君之道?”郎中周讷请求封禅,吕震极力赞成,皇上责备他荒谬。吕震虽然屡次当面受到斥责,但终不能改。金水河、太淮池结冰,结出楼阁龙凤花卉的形状,皇上召群臣去观看,吕震因请祝贺,朱棣不许。而隆平侯张信上奏太和山出现五色云,侍郎胡濙荧画瑞光榔梅灵芝献上,听说吕震还率群臣先后上表祝贺。
朱棣最初巡视北京时,命吕震确定太子留守事宜。吕震请常事便听任太子处理,章奏则分贮于南京六科,等圣上回来后再一齐上奏。回报说可行。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四年(1416年),吕震再请照前例办。
永乐十七年(1419年),朱棣在北京,因事索要章奏,侍臣说留在南京了。皇上忘了吕震先前的请求,说道:“章奏应该送达行在所,难道是礼部另有所议吗?”便问吕震,吕震害怕得罪,说:“没有,奏章应当送达行在所。”朱棣再三询问,吕震仍这么说。朱棣于是以擅留奏章之罪,杀右给事中李能。众人知道李能冤枉,但因害怕吕震都不敢说。尹昌隆之祸,也是吕震制造的。夏原吉、方宾因说北征军饷短缺而得罪,皇上以吕震兼领户部和兵部事务。吕震也自危。朱棣令十名官校跟着吕震,说:“如果吕震自尽,你们十人都得死。”
吕震每次奏事,别的尚书都手拿副本,又与左右侍郎轮番上奏。吕震身兼三部之任,奏章更多,但他都是自己口授奏章,不用侍郎参予。情状复杂,千头万绪,他都背诵如流,不曾有误。他曾扈从朱棣北狩,朱棣见有石碑立在沙碛中,率群臣去读碑文。过了一年,朱棣与文臣谈及该石碑,诏令礼部派官去录回碑文。吕震说不用派,请备好笔纸在皇上面前写出来。朱棣暗中派人去拓回碑文校对,竟无一字脱误。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遗诏说二十七日后便脱去丧服。到期时,吕震建议群臣都换上乌纱帽和黑角带。近臣说:"仁孝皇后去世时,脱去丧服后,太宗是改换素冠和布腰带。”吕震勃然变色,诋毁他反对自己的意见。明仁宗朱高炽不用吕震的建议,改换素冠和布腰带。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命吕震兼任太子少师,不久进升为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朱高炽分遣群臣祭祀五岳和镇海渎,以及先代帝王陵墓。吕震请祭祀周代文、武、成、康四王,顺便回家探母,私下把妻子的丧柩和香帛同载在一辆车上。
宣德元年(1426年),吕震祭祀太庙时设斋,在西番僧人住处饮酒,大醉而归,当晚死去。
6. 请帮我做两道语文题这是一篇文言文,开头为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楼主的题目里是不是以下2段啊?节自《洛阳伽蓝记》[北魏] 杨炫之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铃,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问:第二段从哪些方面写了塔的雄伟富丽?答:1.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高一千尺,百里之外就能看见,显示出高大雄伟)2.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铃,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装饰物都是用金子做的,且数量众多,可见富丽堂皇)翻译:1.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距离京师百里的地方,就已经能远远望见.2.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竭尽土木建筑的功力,穷尽造型的精巧,佛事的精妙,真是不可思议.精心雕刻的柱子、用金属做成的铺首,骇人心神(指富丽得让人目眩).。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D 然:认为正确、同意
小题1:C A.用动词,行 B.表原因用来…… C.才才 D.到代词
小题1:D 主要原因是《项羽本纪》中已有详尽叙述,此处不必再重复一遍,而非光彩不光彩。
译文: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8.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庸即功劳,恋恋不舍。”
宣帝乃表特原淮妻。坐凌事。
五个孩子如果死了,都督雍。”司马懿于是上表魏帝:收捕,功绩显著。
其母既亡:谋求,密谋废立。克日:字伯济:“五个孩子哀痛欲绝。
注释①郭淮,战庸郭淮作关中都督:因王凌事获罪,郭淮让妻子准备好行装,甚得民情,也多次建立过战功:战功,郭淮不同意,当并诛②。五子若殒,思念其母。
译文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期间。使者征摄甚急,司马懿当时为魏朝大将军(晋朝时追尊为宣帝)。
行数十里,太尉王凌之妹、一路跟着呼唤不舍的有几万人,淮与宣帝书曰,亲自领兵讨代他,亦复无淮。 ②王凌,特准赦免了郭淮的妻子。
夫人追回来以后:“五子哀恋,亦屡有战庸①,郭淮写了封信给宣帝司马懿说、凉诸军事,淮使戒装。都督,限定日子就要上路,应当一起处死,便自杀,如徇身首之急④,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这里指性命。
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在关中(今陕西省地)三十多年。派来逮捕她的官吏要人要得很急。
③征摄,因为王凌犯罪事受株连:历任司空,魏朝时任雍州刺史,也就不再有我郭淮了,齐王曹芳嘉平元年(公元249 年)迁征西将军,淮不许。到期打发妻子上路,于是文武官员飞跑传命,思念他们的母亲。
至期遣妻,地方军政长官。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
戒装:准备行装,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很得民心,好像救自家性命那么急。走了几十里路后,我就会失去五个孩子,于是文武奔驰。
身首。既至,则无五子,郭淮到底还是叫手下的人去把夫人追回来:官名。
州和都督府的文武官员和百姓都劝说郭淮起兵反抗。如果他们的母亲死了,克日当发③:定期。
④徇,百姓号陶痛哭。淮妻、太尉,坐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