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这么多,为什么180万美国大陆移民回不来

国内机会那么多,你为什么不回国?

每次和早年来美国上学定居的朋友聊天,我总喜欢抛出这个问题。

无一例外,他们首先会微笑一下,然后有点怅惘地回答:回不去了。在美国呆了十几二十年,接不上国内的地气了。

回不去了。这四个字,是认清现实后的理性选择,其中包含多少惆怅和无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去国多年之后,祖国早已模糊成身后一张亲切又陌生的脸了,而自己,兀自在异国青山白了头。

2013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美国华人人口已达452万,华人是美国亚裔中最大的族群。

另据统计,新移民占据了全部在美华人的七成以上。在这七成新移民中,超过六成来自中国大陆,人数超过180万。

也就是说,打开国门后,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已有180万人移居美国。

对他们来说,回国or not,似乎永远是个直逼人心的问题。

1

我也会想念中国,但总觉得很遥远

李言(化名)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4年随夫人来美国陪读。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如今他拥有三家超市,买了几栋房子,有了自己的私人健身教练,没事就炒炒股、健健身、钓钓鱼。虽然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平淡如水,波澜不惊,但他已经习惯了。“我的小儿子出生在这里,房子买在这里,事业在这里,美国已经是我事实上的家乡了。我也会想念中国,但总觉得很遥远。”

每年,李言都要回北京探望父母和妹妹。每次,他都惊诧于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北京东五环边上的荒地起高楼了,儿时熟悉的花鸟虫鱼市场拆迁了,邻居家原来练地摊的二毛突然开起了路虎,门口的大爷卖菜也用微信支付了,满街跑着黄的红的***享单车……

同学聚会时,彼此间的攀比让他难受。一开口就是一个项目挣几个亿,又在哪里又开了一个煤矿。当年和李言谈过恋爱的“班花”,竟然对李言淡漠如水,而对“土豪”同学暗送秋波、投怀送抱,让李言情何以堪,只能一杯杯红酒往肚里灌,直到躺在沙发上不省人事。

“我只能尽量少回国,免得心理受冲击,到时得了抑郁症就麻烦了。”李言笑着说。

另一个医生朋友林绢(化名),她对回国也有着切肤之痛。前年,她带两个儿子回国探望父母,结果一路受惊吓,孩子哭闹着回美国,她只好依了他们,假期未满,就把他们带回来了。

她和我叙述了回国的经历:在北京坐地铁,5岁的小儿子被一个小伙子拨拉出来,摔倒在地,后面的人流汹涌而上,幸好被一个老外用胳膊挡住了;杭州,儿子买了路边小摊的一只木鸡,刚走出几米,鸡就散了架,回去找摊主换,她死活不承认是她手里卖出的;长沙,打了一辆车,因为塞车,司机一路骂骂咧咧的,还摇开窗户往外吐痰,后来因为抢道,和另一个出租司机争吵起来。两人干脆把车停下,在马路中间打起架来,吓得两个小孩脸色煞白,哭喊着“我要回美国”……总之,几乎每到一处,都要碰到闹心事,这让林绢疲惫不堪。

面对孩子的抵触情绪,林绢只能告诉他们,中国人口太多,资源太少,所以大家坐地铁会抢座位,开车会抢道。

可是大儿子问,纽约人也很多,为什么他们不抢,而且还把很多座位空出来?林绢顿时语塞,她无法解释,也无法辩解。“等着他们长大后自己去比较,去探索吧。我唯一能告诉他们的就是,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完美的国家和社会,never,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

十一开心了“你”,却苦了祖国

上海有家私立医院本来想聘请林绢回国工作,薪水不低,但林绢思想了半天后,还是婉拒了。“不管是我和孩子,都习惯了坐地铁互相谦让,推开门后为后面的人hold door,开车要按规矩来,公***场合说话要小声。回国后一切都不一样,我们适应起来会很痛苦,或者干脆就无法适应。算了,还是留在美国吧,有时间回国看看就可以了。”林绢无奈地笑。

2

国内的诱惑太多,放老公回去离婚率高

虽然国内有诸多的不完美,但是这些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创造了很多财富神话,马云、王健林们在国际社会的阔气举动,让很多早已厌倦单调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海外游子心痒痒的,觉得国内遍地黄金。有人选择举家回国,有人选择只身回国探路。

那些热泪盈眶、纷纷踏上回国路的人们,结果怎样呢?

一个朋友的先生是学金融的,在华尔街浸泡多年,精通企业并购。后来被国内的一家投行看上了,许以副总裁的职位和高薪。他动心了,举家回国。没想到,半年后,他就出轨了,对方是一个漂亮的海归女硕士,哥大毕业。他向妻子坦陈了自己的婚外恋,要求离婚。妻子央求他看在两个孩子的份上,不要离婚,辞职一起回美国。但是他已经不想回头,干脆搬出去与女孩同居。妻子无奈,和他办理了离婚手续,带着两个孩子和一颗破碎的心,回到了美国,重新开始生活。几年后,她成了一家车行的经理,也找到了新的爱情。

说起当年事,朋友感慨地说:“当下中国就像一个光怪陆离的舞厅,充满各式各样的诱惑,人一进去就像穿着红舞鞋跳舞,停都停不下来。如果你是旁观者,可能会觉得他们很不正常,但身在其中的人,会觉得很过瘾,很high,舍不得停下来。”

在这灯红酒绿的社会,能保持本心的又有几个呢

朋友开玩笑:如果还有谁的老公要回国,我会建议她赶紧拦住,因为国内的诱惑太多了,放老公回去,多半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一个师姐的先生也是做金融的,前几年有国内的公司想聘他回国工作,职位不错,年薪也很高,但她死活不同意,因为她看的“前车之鉴”太多了。“如果你不跟回去,这个家十有八九要散,即便你跟过去,也是看不住他的,应酬那么多,一个大活人,你还能天天跟着吗?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坚决对回国说no。”

师姐说,她来美国十几年,挺享受这种安静、简单的生活,不需要和谁攀比,钱多多花,钱少少花,自己想过什么样的日子都行。“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结果把自己的幸福给埋了。”几年过去了,她先生再也不提回国的事了,踏踏实实地工作、带孩子,慢慢地向美国爸爸看齐。

3

李开复只有一个,他的成功很难被复制

我认识一个在美国读机械专业的男孩,本来在美国找个工作并不难,但是禁不住父母的苦劝,作为独生子的他乖乖回国了,到一家设计院上班。朝九晚五的生活,沉闷的工作环境,如履薄冰的同事关系,都让他感到窒息。今年夏天我们在北京见了一面,曾经喜欢穿新潮衣服的他,如今穿着一件普通T恤,背着一个黑包,发型也很温顺,说话声音低低的。曾经那个大冬天跑到阿拉斯加看极光、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不见了,转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现实生活碾压得没有精气神的准中年人,我惊呆了!

社会磨去了多少人的锋芒啊

他告诉我,回国后,他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穿新潮点的衣服,同事就会在背后议论他,领导会委婉地让他换衣服;早上在办公室煮咖啡,同事就会阴阳怪气地说:哇,不愧是留过洋的,真洋气,不喝茶喝起咖啡了;每次帮后面的人扶着门,大家视而不见,鱼贯而入,把他当门童了……

“我每天都在怀念美国的日子,在那里,大家都各活各的,很尊重差异性,也不妒忌人,而且陌生人之间很友善,出去可以信任别人。”小伙子的眼里含着泪水,“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回去。梦想还在我心底,别人看不出来,但我自己知道,它从来没有消失过。”

当然,也不乏一些人回国后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但我有限的朋友圈里,目前没有这种现实的案例。这批人当中,李开复应该是个闪亮的例子,但是李开复只有一个,他的成功很难被复制,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路径完全不同。

留在国外有种种不爽,那回到祖国的怀抱是否就心旷神怡呢?非也。去国多年重返旧地,打个喷嚏都觉得怪怪的,因为周围的人一脸漠然,没有人友好地说“bless you”。

去街上吃碗面,排出二十元现钞,本想爽气地说:零钱不用找了,结果发现桌上的牌子写着:本店不收现金,请扫码!开车上街,看到一个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习惯性地“stop”,左顾右盼,确定安全了才过去,结果听到后面的人狂按喇叭,从旁边飞车而过。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到一对情侣把泡泡糖粘在垃圾筒上,忍不住上去说了几句,男孩破口大骂:关你屁事!

多么熟悉的一句话

一个大姐每次都交待儿子,回国后千万不要说美国的好,要说美国的不好,比如女留学生失踪、枪击案什么的,否则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儿子回山东后,忘了妈妈的交待,在酒桌上和别人争论一个关于美国的问题,结果双方掀了桌子,不欢而散,从此不再往来。

也许,回国or not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抛开国家、民族等人为设置的政治范畴,回归到人本身,你会发现,我们不管在哪个国家生活,都不过是“天地一沙鸥,飘飘何所似”,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里的主人公楚门,辛辛苦苦生活了一辈子,结果却发现自己原来生活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他的生活,不过是导演精心安排的一个实境秀节目《现实生活》。整个世界都在观看,只有他不知道,还在认真演着。

既然世界是个摄影棚,我们安心演好自己的角色便是,无论身处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