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为官清廉,但为何得不到重用?
重用并不是要做内阁首辅,像张居正那样才算是重用。 看 历史 有时候设身处地的想,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才能看得比较透彻。以前,我也不大喜欢海瑞这样的官员,觉得他这样的人,只是这样清廉,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读 历史 的时候人会不自觉拔高自己的标准,觉得做皇帝就应该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做大臣,必须像房玄龄,张居正那样。海瑞这样的人,算个什么“东西”。
当然,海瑞如果和汉武帝、唐太宗相比,肯定是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设身处地的来分析,海瑞其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海瑞家境一般,父亲死的早,和母亲相依为命,可以说是孤儿寡母。在这种境况下,海瑞发奋读书,考上了举人。
很多人看到海瑞是举人,可能会嗤之以鼻。在古代考上一个秀才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考上举人可以说是整个家族的荣耀。放到现在,中举是比考上清华北大都要难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举人至少是个县里的处级干部,拖拖的统治统治阶级。
如果还是是在现在,他必定是要上新闻的,估计标题肯定是这样的:
泪转!海南寒门孝子XXX分考上清华,他的故事感动中国!!!
海瑞最开始便是从县教育局局长干起,一路上披荆斩棘。
后来,他做到了大明的二品官,做过应天的巡抚。应天巡抚是地方军政大员,放到现在至少是南京市的市长。
一个人做官能做到这个位子,绝非是为官清廉就能够行的。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觉得人能到他这一步真的已经非常成功的,毕竟他没有任何关系,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朝廷的二品官,而且还是天下闻名的海瑞。
可以说一个举人,能有海瑞的成就,真的知足了。因为明朝的体制就是这样的,高级的官员都是进士出身的。换句话来说,如果考不上进士,是很难进入这个圈子的。
受不受到重用的问题,要从两个维度回答,一是两人跟皇帝的关系,二是两人在自己的职位上是否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出一番成就。
海瑞(1514-1587)一生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历任南平县教谕、淳安知县、户部尚书、左通政、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等职。戚继光(1528-1588)嘉靖二十八年参加武举乡试中举。历任浙江都司佥书、宁绍台参将、福建总兵官、蓟州总兵、左都督等。海瑞的最高官职是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土地、赋税、户籍等,正二品。戚继光的最高官职是左都督,正一品武官,且蓟州总兵虽是虚职,无品级,但有实权。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的政治资历都比较充足,但戚继光在官场上比海瑞要更得上级领导人的青睐。
海瑞
戚继光
海瑞性情耿直倔强,致力于打击贪官污吏,是官场上清流的代表。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上谏批评皇帝生活奢华,疏于朝政,得罪皇帝,后遭迫害入狱。隆庆年间被释放,为官依旧犀利,惩贪治污,打击豪强,推行“一条鞭法”。因此,受到排挤被革职。十六年后再启用,仍然不改初心。海瑞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但当利剑朝向自己时,皇帝必然会使剑归鞘,甚至折断利剑。戚继光出身将门,又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解决了困扰明朝多年的倭患。他不像海瑞是个“独”臣,而是在官场上有所偏向,文官集团的首辅张居正与之关系密切。他屈服于官场上的“大流”,也有贪污行为,但他干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保家卫国。又有张居正大佬保驾护航,自然升迁较快,在皇帝那里印象较好。但张居正死后,也很快受到了牵连,遭到罢免。
但从两人的成就上来说,海瑞和戚继光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一番成绩,名留青史。海瑞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他不畏强权,坚决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谋福利,有舍身为他人的大义。后人称之为“海青天”。而戚继光最大的成就就是抗击倭寇。倭患在元明之交已相当严重。明初无暇顾及,至明成祖时,与日本建立朝贡贸易关系,与足利幕府交好,倭患有所缓解。而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与明朝的贸易往来不可能满足每一个诸侯,于是日本武士、浪人和商人组织团伙到中国沿海抢劫。嘉靖年间,倭患空前。嘉靖帝忙于“大礼议”,只得下令重申禁海令,但并未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倭患。嘉靖三十四年,在山东防御的戚继光被调到浙江,开始着手抗倭。此后,台州大捷、岑港之战、龙山所之战、平海卫之战等战役,平息了浙江、福建一带的倭患。他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兵书,创制的鸳鸯阵等都为我国军事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海瑞、戚继光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地为自己、为百姓、为国家做着巨大的贡献。
海瑞是百年里仅有的举人学历当到巡抚的人,他之后就是崇祯年间张春、孙元化、邱禾嘉。和平时期能到这一步,那基本是非常被重用。 1、学历就是能力
在明代也是学历就是能力。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天下是武功获得,制度草草,任官比较随意,科举人才也没那么重要,经常有科举进士半辈子当了知府。 在永乐年间,中央七卿中只有不到一半是进士。
但 社会 会不自觉的朝着“文治”发展,文官政治、公文政治必然成为主流,而背后的就是科举越来越重要。两者相互影响。
进士起步就是知县,按照排名,一甲三个人直接任编修,看朝廷机密档案;二甲前面的与个别优秀的,也进入中央负责起草文书啥的。也有到各部的,也有到地方任推官、知县的。
而乙科的起点本身就低,得等人家选完再选,一般去县学当个教谕啥的。金字塔的官场结构,上面基本把乙科封死了。
(海瑞)
据我统计,到了弘治年间七卿已经基本都是进士了,到地方的巡抚、巡按、督学都是进士,毕竟代表朝廷颜面,需要高素质人才。
2、海瑞的起点与发展
徐阶20岁中探花, 授翰林院编修。
高拱17岁中举,28岁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
张居正15岁拿下乡试,23岁考上进士, 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张居正)
赵贞吉28岁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
胡宗宪26岁中进士,起步县令。
海瑞1514年生,1549年36岁的海瑞参加乡试获得举人。之后两次会试失败,41岁的海瑞到 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 就这个起点,退休能拿到知县就不错了 。八年后,49岁的海瑞当上了淳安知县。53岁成了户部云南司主事。
3、大新闻与个人命运
刚到了中央,相对单纯与纯粹的海瑞就上了《治安疏》,引发朝野震动,搞了一个大新闻。
垂暮之年的皇帝没有杀他,不以言者获罪的传统让他在天子驾崩后得以被释。
而且直接被提拔为尚宝丞(专门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之后几年里,一年一升,通政司做了个遍。
(治安疏)
关键是在隆庆四年获得外放的缺,还是南直隶巡抚(正四品)。位列分疆,多少人盼着的职位,在张居正死后,再次被启用。
总结:
海瑞是被重用的。之所以没有高升有三个原因: 一是学历低、二是出道晚、三是起点低 。五十岁才和人家二十岁一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首先,要明确最重要一点。一个人是否清廉和他是否有能力当官没有必然联系。纵观海瑞一生,除了其刚直不阿和清正廉洁外,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政绩,反倒是饿死自己女儿的故事让其给人一种像沽名钓誉的腐儒的感觉。另外海瑞在断案是如果遇到穷与富争,民与官争的话一律判穷与民赢。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自然觉得海瑞是高管,但是穷与民就一定对吗?所有总结一下,海瑞就是清官,但不是好官。
反观戚大将军,本人是贪腐但是所贪的一切都是用在剿灭倭寇上,当时明朝已经烂了,你不去贿赂上官,想干点事太难,没有办法只能贪。而且戚继光死后不敢说家徒四壁,但也是家无余粮。总结一下就是小节有亏,不负大义。功大于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整个大明王朝,海瑞算得上是一个异类,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太过刚正。戚大将军,更能适应那个时代吧!
大家都知道,海瑞海刚峰是一个著名的清官,但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在张居正任首辅时,就坚持一点:坚决不用海瑞。
海瑞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同时代的姚叔祥在《见只编》中记录了一件事:海瑞有一个五岁的女儿,有一天,海瑞见她在吃一块饼饵,就问饼饵是谁给的。女儿回答是一个家僮给的。海瑞立刻大怒:“你是个女子,怎么能随便接受家僮的饼饵?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如果立即饿死,才配作我的女儿。”女儿大哭不止,接着就不吃不喝,家里人千方百计让她吃点东西,她都拒绝,直到第七天终于饿死了。
这就说明海瑞是一个为了遵守封建礼教,不惜饿死女儿、没有丝毫亲情的人。对女儿都这样,对其他人更是不留丝毫情面、一派“耿介”了。
张居正当上首辅后,就坚决不用海瑞。当时的吏部尚书找到张居正,说海瑞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书生人言可畏,你就给海瑞个官做,何苦要得罪天下士人呢?
张居正的观点是:海瑞做人正派,当官却有问题。当年,隆庆皇帝让他去苏州府当知府,那可是天下最富的府啊。海瑞去后,以清官自居,天天骑一头驴子,前面有个人举个牌子:肃静。当时官员的待遇,朝廷规定知府是乘八抬大轿。结果他八抬大轿没有了,几个副手肯定也没法坐轿了,于是集体要求调走。
而且,海瑞为了显示自己是清官,向着老百姓,只要是穷人告状,他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判穷人赢。这样一来,穷人倒是皆大欢喜,但富人都吓跑了。那些富人纷纷转到隔壁的松江府了,惹不起躲得起嘛。所以,在海瑞任知府的三年期间,苏州的赋税差不多降低了一半。
就因为海瑞把富有的苏州府搞成这个样子,所以张居正接受教训,坚决不再起用他。张居正说:做人和做官不一样,做人可以讲品德、讲情操;做官除了讲品德之外,还要做到两点:第一要让皇上放心,给国家多做贡献;第二你要当地富庶起来,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像海瑞这样,治理一地就把税赋降低一半,谁敢重用他啊。
海瑞得不到重用 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 能力不足
海瑞出名 全因清廉 海瑞的起点是很低的 没出名前 一直是芝麻绿豆的小官 并没有在科举上有多好的成绩 因此他更多的是在基层一线打拼 对于民生疾苦他是非常了解 也正是如此 所以他对与劳苦大众处于对立面的贪官污吏有很深刻的认识 但在基层做得好 一旦给予更多的权力 能力不足者很快就会暴露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下级不服管教 其次万事毫无头绪 再次办事毫无章法 放到今天 很多工厂员工在流水线做的很好 但升为车间主任或者主管之后 缺少管理经验 对整个单位的影响反而是负面的 海瑞就是这种 治理国家不光是要以惩治贪官平民愤 所谓民不患寡患不均 老百姓并不是恨贪官本身 而是恨贪官有自己没有 因此 根本上解决民愤问题的是好好搞经济 大家吃得饱穿的暖 工作完了有 娱乐 活动 谁还关心你官员干啥 而海瑞呢 搞来搞去就那几把刷子 自己清汤寡水的 还要带着老百姓清汤寡水 这放到盛世绝对是不行的
其次 没政治手段
海瑞其实就是个搅屎棍 说他是惩治贪官力斗严嵩 其实他不过是党派斗争的一个武器而已 稍微给他带一波节奏 就指哪打哪 让他奏谁就奏谁 根本没考虑过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正因为他的无党派身份 因此他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因为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公允的态度 所以他就是绝佳的当枪使的人员 这也反应出他政治觉悟低 现在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 官场上其实就是你给我个面子 我给你个面子 大家互相帮忙 好多事情都好办一些 很多事情就是一个章一句话的事儿 但要真按照规矩来 很多事情效率可就大打折扣了 历史 上范仲淹变法 王安石变法 要说政策不好么? 好 为啥变法不成功呢? 一方面自身队伍不干净 另一方面有人反对 人家也不公然违抗 就是你的政策执行的时候我故意力度大一点或者小一点 就可能把变法的名声搞臭 因此 政治上结党 并非就是为了干坏事 大家都是自己人的话 你干啥我都好好支持 这样多好 戚继光就是这点做得好 该送礼送礼 该求人求人 反正我想做的事情你让我做成就行了 最终收益的还是老百姓 但海瑞顾及自己的名声 不愿意搞这一套 整天光会喊喊口号 什么都干不好 结果老百姓一点实惠都拿不到
皇帝或者当权者也不是傻子 对政治这一套都是从小耳濡目染的 因此谁能办事 谁成不了事都清清楚楚 随意戚继光就能平步青云越做越大 而海瑞虽然名声很响亮 只能给他一些嘉奖 不能把真正的权力交给他
清廉的海瑞不能受到重用,并不是他没有机会。
在万历皇帝刚登机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可万历就问过当时的首辅张居正,海瑞是这么清廉的官员,大明王朝怎么能不重用海瑞呢
张居正就比较贼,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专门派出一个御史去看看海瑞,想找到一些对海瑞不利的证据。可是御史到了海瑞家里后,发现海瑞确实是一贫如洗,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御史杀了只鸡,这鸡还是海瑞自己养的。这位御史没有昧良心,回去后实话实说后,于是海瑞的名声,再次名传天下。
可时的张居正就有些恼羞成怒,为了不让海瑞出来做事。张居正到处放狠话,说即使有些人是颗灵芝,但是他不为大局服务,张居正还就是不用这样的人。张居正也算是和海瑞杠上了。
当时的海瑞,也对当时的朝政不满,也骂朝廷说:整个朝廷里都是一群娘们,能干些什么事啊!
再来说说戚继光,其实戚继光还真就有贪墨的行为,戚继光的工资,连维持他的招待费都不够,更不用说他还要另外搜刮钱财,作为给各个朝廷大员送礼的费用。但戚继光也不是一般的贪,甚至不算是个严格意义上的,贪财纳贿小人。
因为戚继光被罢官归乡时,并没有被抄家,不像奸臣兼贪官的严嵩,是被抄家后才回的老家。可这个倔强的戚老头,在从事贪污多年,回老家后,居然连买药治病的钱都没有,戚继光最后是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在当时的一代名将中,如戚继光和俞大猷等,都是有追求,有抱负的人,绝非小人之流。
如果用现代组织行为的视角,再来看待海瑞和戚继光,他们最大的差别,是海瑞无法和他人合作,而戚继光可以协调上下级官员,给与自己更多的支持。
海瑞是文官,做到自身的清廉,做到管好自己,海瑞还是有条件的。可戚继光是武将,要争取更多的后勤、兵源和作战资源,没有高超复杂的协调能力,戚继光根本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戚继光苦啊!
戚继光虽然却有收贿赂的行为,可当戚继光的一世英名,不应毁于此节,主要是当时的 社会 环境,造成了这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将领,向现实 社会 低头的结果。
再看看张居正死掉以后的海瑞,已经大权在握的万历皇帝,还想继续启用海瑞,来推进自己清算张居正的大业,可是万历接到了海瑞的一份奏疏,奏疏里海瑞请求万历皇帝,赶紧恢复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将贪污8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统统剥皮众示。当万历皇帝看完这奏疏后,自己也打个冷颤,开始知道海瑞是个书呆子,于是就让海瑞,继续做个道德模范吧。
海瑞不受重用,是他无法和当时的 社会 ( 社会 无论好坏,某些改造的责任在自己)合作,也无法和当时的官僚组织合作,所以海瑞只能当好一个孤臣。而戚继光确是不世出的英才,他能保证明朝的北部平安。
海瑞太正直了,而他的能力并不能让他的正直安然无恙。
明朝是很讲究门第和关系的。嘉靖之后,明代朋党丛生,而只靠清廉的他本人确实很难做事。嘉靖期间是权臣发展的温床,他一心求道,只想服用仙丹延长寿命,其实他吃的仙丹有毒。
严嵩,夏言等等接连掌权,而到了张居正时期,则是明代权臣的巅峰。再这样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思想超前的海瑞是没有什么办法的,而且他也最不到最高首辅的位置上,理想更难实现。
戚继光他有本事,而且处事圆滑,身处那一时期的他做了他认为对的选择。圆滑的他在官场上就少受了很多阻碍。这也是显而易见。
我们先看看海瑞的为官履历(简单统计)再来说:
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中举;
嘉靖三十三年(1554),步入官场,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升淳安知县,正七品 ,同年六月调僻用;
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正六品) ,因谏言入狱,隆庆即位后被赦免,改兵部主事(正六品);
隆庆元年(1567)正月,升为尚宝司司丞,正六品;
隆庆元年(1567)四月,升为大理寺右寺丞,正五品 ;
隆庆元年(1567)七月,升为大理寺左寺丞,正五品;
隆庆元年(1567)十一月,升为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正四品 ;此后似乎又任誊黄右通政,但右通政与誊黄右通政均为正四品。
隆庆三年(1569)六月,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处;此处官职品衔仍然按照“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计,为正四品;
隆庆四年(1570)二月,调巡抚应天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以原官总督南京粮储;
此后海瑞一直到万历十二年,海瑞一直隐居未仕;
万历十三年(1585)正月,海瑞重新被启用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正四品;
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 ;
万历十四年(1586)二月,升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 ;
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十六日,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官职卒;赠太子少保(正二品)、谥忠介。
由上,可以将海瑞生平分为三部分, 前半部分是从1554年步入官场到1570年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也就是说从正七品做到正四品用了16年 ;中间的十四年左右闲居在家; 最后两年,从正四品一跃成为正二品 。而明代正一品的“三公”、从一品的“三孤”和“太子三太”均为荣誉官,所以 实际上正二品是明代实际上的最高官职了 。
其实还可以看出, 在1570年之前,海瑞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仅隆庆元年一年,就连续四次升官,一年之内从正六品到正四品,连跳三级,这绝对是非常速度 。虽然此后闲赋在家,后虽任职南京,实际权利也大大削弱,但实际上,即使没有后面的升官, 一个举人做到正四品的实权官职,绝对不算差 ,甚至有进士也可能一辈子都到不了正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