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时代,电影人应该如何把握一部电影的质量?

说制片方掌握着一部电影的生杀大权并不过分,因为制片方,大多是掌握着项目话语权的人,从一个剧本到最终的电影上映,在最初的剧本选择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当红的电影人负责什么呢?

首先是项目选题的策划——产品的生产管理——投资人的布局——盈利模式的构建——市场预估、营销决策——人才与团队管理的结合。这些流程都是关系到一部电影是否运营的关键因素。导演控制电影质量,制片人控制电影是否上映。然而,在现在的一些电影中,制片人角色的缺失非常普遍。

很多电影人选择一部电影,不是从社会责任、人生意义、人生哲学等方面,而是从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影中。他们不知道观众在看什么,也不知道观众想看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赚钱,更不知道为什么赔钱。著名影评人“木匠图宾根”一针见血,道出了当前电影市场的经营状况。想起广告界流行的一句话:“我知道你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我想说的是,我知道你90%的投资都浪费了,至少80%的投资,我知道是怎么浪费的。电影市场的成功不是没有规律和方法可循的。好莱坞能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

首先,制片方要明白,电影是给观众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你心里没有观众,他们心里就没有你。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做自己需要和喜欢的事,老老实实,不闭门造车,不玩小圈子,不炫技不装b,总能梦想成真,皆大欢喜。卖弄技巧不一定会遭雷劈,但观众一定会报复你。所以,你可以取悦自己,但不要怪市场不理你。

也就是说,景M .郭的《小时代》正在刮起一股商业风,越来越多的导演和制片人跟风拍电影。但是现在的观众越来越聪明,不再愿意为这些烂片买单。所以,选题就成了考验制作人的首要因素。制片人的内功既包括判断力,也包括对项目的整体策划和运营能力。而判断是运营成功的前提:一出戏就是一炮而红。你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来判断它是如何一炮而红的,找出其中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同时敏锐地发现它的运营需要改进的地方,从制作到销售的任何一个环节,所有的动作,包括选什么题材,怎么选名字,怎么讲故事,导演怎么拍,演员怎么演,媒体怎么宣传,影院怎么排片..在这种意识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不会各自为政,导致制作和宣传脱节。

其中,一个制片人最重要的技巧是:说服和运作一个项目的过程就是说服各种人的过程:说服投资人立项、说服编剧改剧本、说服导演和演员加盟、说服媒体帮你宣传、说服影院给你排片...核心是说服观众掏钱买票。只有说服观众消费,你才能说服前面的所有人。这一系列劝说的背后是心理学。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给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他们总会有所成就,相反,他们只会有他们的工作。除了心理学,在整个过程中,你还需要了解文学、戏剧、美学、色彩学、设计、广告、传播、市场营销、销售、数学、传播等学科。所以,一个合格的制作人应该是圣人。不一定要样样精通,但一定要“懂”的多,这样才能有相对准确的判断,为每个环节找到最合适的人。

对于现在的制作人来说,更多的是不要太迎合市场的需求。他们应该在市场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优秀的电影作品呈现给观众。对于想做制作人的同学来说,要有更多的责任感。如果您在准备电影集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请访问伊美官网,我们将有专业的导师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