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是如何把一个想法拍成电影的?
令人惊讶的是,由王导编剧的《大师》上映后,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细心的观众应该不难发现,王家卫很睿智,这是他扬长避短的结果。他知道只是凶狠凌厉的拳脚功夫并不是自己的特长,他更知道梁朝伟的功夫底子不如甄子丹。因此,他只不过是一只拳头,而不是一个“想法”。
影片开头,在叶问和巩在金钟塔抢蛋糕的那场戏里,王家卫已经借用了巩的一句话说清楚了——我们今天不比功夫比“点子”好。用电影语言来阐述自己内心的想法是王家卫的特长。所以《一代宗师》虽然也有很多精彩的打斗场面,但在视听冲击上却深具诗意,宫二和叶问打斗时充满舞美和深刻的眼神交流;宫二和马三的对决,紧张的肢体表情被大量特写的脚步和手掌等掩盖。,都体现了王家卫思想先于形式,本质高于存在的艺术表现理念。
对于想体验功夫电影中打斗的视觉冲击的人来说,不禁觉得王家卫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但王家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以独特的风格剪辑,构造出一种独特的具有时空感的电影质感,并配以发人深省的台词让人咀嚼,足以让观众入迷,徜徉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比如我们在《一代宗师》中看到的钟摆、斑驳的古城墙、悠闲的阁楼、孤独的背影、邋遢的水花等一系列构图,让观众感觉回到了旧时代,沉浸其中,自然成为王家卫“思想”的倾听者。
电影中,龚引用了一位武林前辈的一句话,作为他任命南拳传人的初衷——有南北拳和国有南北拳吗?这句话道出了南北武林选拔接班人的标准。一个武术大师,一个能够引领武林的接班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资质?这不仅是巩一直在问的问题,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更是王家卫的“理念”——武林高手的定义。
后来,出于谦逊,龚放弃了,把它送给了叶问。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叶问和龚在武术高手的资格标准上已经达成了* * *谅解。在中国儒家文化背景下,艺术表现永远离不开儒家人文价值观的规范,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王家卫继承了儒家的价值观,以此为标准来解释他对武林高手的理解。
在他看来,一代宗师的定义分为三个境界,电影里已经由宫二(章子怡饰演)说过:第一个境界是看清自己,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认可;第二个境界,看世界,是人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第三,见众生,就是忘荣辱,回归生活的朴素和平凡的真实。有意思的是,在此基础上,甄子丹版的叶问1和叶问2恰好是三界的第一和第二:叶问1讲述了叶问成名、赢得鲜花和掌声的故事,可以定义为对自我修养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在《叶问2》中,叶问为民族尊严而战,上升到拯救世界、拯救国家的社会责任。不管王家卫是否有意将他们相提并论,他对武林高手的定义绝不会局限于第一、第二种境界,而会上升到更有博爱情怀的第三种境界——见众生,即忘个人荣辱,回归到简单平凡的生活中。
影片将三条叙事线索分别称为第一、二、三幕:第一幕,马三对个人得失的执念;二是宫二对门派荣辱的执着;第三种境界,也是王家卫极力提倡的,叶问一生对武术的思考和成就。在王家卫看来,一念和二念的困境在于无法放下“自我”这个主观前提。
一、龚包森引用武林前辈的一句话:“有南北拳,国有南北?”。在龚看来,武术的本质就是推动民族和同胞实现大同。在这样一个宏大的愿景下,更多的习武者需要通过“克制小我成全大我”的胸怀,彼此兼容,共同努力,共同构建。大徒弟马三是博的老板。他在南北对峙的海军部大楼里激烈地移动。虽然他的身手惊人,但却加深了南北之间的敌意。龚教育:“一把刀的诀窍在于藏,不在于利。”在龚的武术观中,武术是使人自强不息、重建尊严、实现平等的途径,而不是助长个人利益、践踏人格的武器。他要以和为贵,以此类推,推动南北武坛摒弃门户、门派、地域的狭隘观念,实现南北共存。马三强化“自我”存在的风格与龚的武侠理念格格不入,打破了龚苦心经营的和谐氛围,被赶回东北。最终丧失气节,欺师灭祖,投靠日本人,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第二,龚家多年来受到武侠界的尊重,门楣几十年的光辉,让龚家养成了傲娇的性格——龚二和都以冷傲的姿态鹤立鸡群。正如宫二所说:“宫未失。”宫包森放弃了对叶问的“想法”,但宫二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就去和叶问打起来了。她不明白的是,龚的“损失”并不是真正的损失。在与叶问的交锋中,龚了解到叶问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都有国家、民族、同胞实现大同的志向。他明白,要实现这样的野心,必须放下个人的慷慨。所以他的“输”其实是给世界和叶问树立一个精神榜样。其实他的“输”就是进与退。面对“放下自我”的大无畏精神,他比叶问领先了一步,形式上输了,包容中赢了。他的“损失”不仅没有让皇宫蒙羞,反而为皇宫增添了荣耀。即使最后死了,龚也只留下了“不问恩仇”的遗言。只可惜宫二无法理解宫包森“无我”的精神境界,他会不惜一切代价为家人报仇。虽然报了仇,为宫里挽回了“名声”,但自己却身受重伤,病倒了,最后抑郁而死。
第三,王家卫通过马三和宫二不同的命运走向和遭遇,揭示了第一、第二境界的精神局限,以此来衬托他所倡导的第三境界。《一代宗师》的成功,直接证明了王家卫倡导的“第三世界”更超脱、更深刻,更符合中国观众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的诉求。叶问的一生经历了光绪、宣彤、民国、内战的动荡痛苦,跌宕起伏,翻山越岭。巩承认输给叶问后,叶问一夜成名,成为武林领军人物,可谓风光无限。但随之而来的是抗日战争和内战。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的人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就像他在电影里说的:“我七岁就学会了拳击。四十岁以前,我从未见过高山。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我发现最难的是生活。”在抗日战争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叶问一家人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生活,死亡、饥饿、逃亡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让叶问明白了生命的渺小和短暂。
从影片的结尾,叶问对武侠的总结,我们可以理解他对人生的理解,以及武侠的真谛:对我来说,武侠是一样的,千拳万道。最后就两个字:一横一竖。苦难的洗礼促使他回归平凡朴素的人生观。
叶问一生豁达开明。他抛弃了“内功不可显”的旧观念,并传给后人,真正实现了克己、舍己,实现了大同“无我”的境界。叶的真传弟子李小龙继承了他的武术理念,发扬了“无我”的真谛,融合了各种武术,打开了武术领域的新局面,推向了全世界,在海内外掀起了一波武术热潮,真正实现了“天下大同”的宏愿。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的成功是必然的。在世界文明中,尽管国家、民族、地域文化之间仍存在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是每个种族、民族所热切追求的,并已成为代表先进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一代宗师》所表达的“无我”境界,体现了平等相待、平等相待的普世价值,因此激起了观众的情感心理。这是《一代宗师》成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