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刺绣哪些突出成就?

一是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著名的除有“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以外,还有京绣、鲁绣等,它们各自树立自我特色,形成争奇斗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日本绘画长处,甚至融和西洋绘画观点入绣,特别是江苏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沈寿首创的“仿真绣”,为传统刺绣注入了新鲜血液,出现新的面目。

在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很多,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使得刺绣针法具有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

此时,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誉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出现,如丁佩、沈寿等。

在清末,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在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刺绣能手沈云芝在30岁时,恰逢慈禧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8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二字,后便改名沈寿。

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有立体感。

在清代,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特别是文人画师的加入,对仿画的刺绣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竭力追求与书画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针法的发展与创新。如对色线的处理上,出现了把丝线劈成更细的丝缕,使线条的表现更为柔弱和逼真。如在针法上出现了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等大量新型的针法。

这种专门的技艺和针法,甚至采用补笔加绘等技法,使画面的主次结构和轻重表现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特别是苏州的刺绣能手沈寿,她不满足模仿前人的技法,而是努力创造了仿真的新针法。她绣出的花卉、人物,讲究明暗对比,极大地丰富了刺绣的表现力。

有一天,一位英国商人通过当地的官府找到沈寿,他告诉沈寿,他的父亲经常到苏州来收茧丝,于是他父亲就买了一幅上面绣有花鸟的中国刺绣。说着,那个英国商人便把那块刺绣拿出来,指着上面的字说:“这个刺绣的人就叫沈寿,这是你刺绣的吗?”

沈寿一看,这正是她绣的,她点点头。那位英国商人告诉沈寿,他的父亲现在已经退休,他继承了父亲的公司,他想把刺绣介绍到英国去,要在英国开办一个中国刺绣加工厂。

这位英国商人找沈寿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是想让沈寿绣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半身像,他要把这件绣品拿到世界万国博览会去展出。

这位英国商人便把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半身画像拿给沈寿看。

沈寿看后对英国商人说:“我虽然绣过许多佛像,还没有绣过外国女国王的像呢!”

这时陪同英国商人的中国官员鼓励沈寿说:“沈寿,我们支持你,你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中华刺绣的绝技呢!”

沈寿便接受了绣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半身像的任务。这对于沈寿来说的确是一次挑战,为了能绣出表现英国女王形象的作品,她在写实的技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与突破。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刺绣,沈寿终于完成了绣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半身像的任务。

当那位英国商人见到绣像后,非常满意,并把沈寿的这幅刺绣作品,送到了世界万国博览会参加展览。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沈寿绣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半身像,获得了世界万国博览会的最优等奖。

沈寿名扬海外,而中国刺绣更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沈寿为国争光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华大地。后来,沈寿在清朝农工商部的女子绣工科担任总教习,还到日本进行过考察。

清代刺绣在民间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清代中期所绣的物像变化较大,富有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清代民间刺绣又由于它用色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法,所以使绣品纹饰具有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独具异彩、秀丽典雅、沉稳庄重的艺术效果,折射出设计者及制作者的巧思和品位,体现了清代刺绣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