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城市”——国际空间站

也许你在科幻片里看到过“太空城市”,

不过,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这个幻想已经变成了现实。在2000年10月31日,一艘俄罗斯宇宙飞船载着一名美国宇航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飞上太空,他们的任务便是建设“太空城市”——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在1981年起由美国里根总统提出来的,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迄今为止最大的载人空间站。

早在1984年,美国就试图建设一个属于自己国家的轨道站。然而要建设这样一个大型的轨道工作站,紧靠美国一国之力很难完成。后来分析论证显示,如此庞大、复杂且昂贵的轨道综合体只有通过国际协作才能顺利完成。

当时,苏联正在为自己的“和平2号”空间站的建设费尽心力,但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之后俄罗斯经济的萎缩,该项目的建设一直处于停止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后来的俄罗斯领导人最终决定同意开展国际合作。1993年9月2日,美俄签署协议,双方同意在各自现有的空间站计划上,联合建造一个包括欧洲空间局、日本、加拿大的部件的国际空间站。

1994年4月,国际空间站计划完成了系统的设计评审。在明确总体方案的同时,还确定了空间站的技术项目和分工。其中,美国提供的主要部件包括一个可以容纳4名成员的居住舱,一个多用途实验舱,两个资源节点舱等;俄罗斯的任务是利用其成熟的技术和硬件提供部件和服务,主要包括重型运载能力、太阳能电池帆板、多功能运货舱、服务舱以及救生飞船。其中多功能运货舱将作为空间站的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它第一个发射入轨,用于提供导航和轨道控制功能,也可供宇航员居住。欧洲空间局的任务是提供“哥伦布”轨道设施、自动转移飞行器和乘员运箱飞行器三个单元部件。日本负责提供一个多用途空间科学实验舱。加拿大则提供一个移动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一个具有125吨负荷能力的16.5米长的机器人手臂以及其他附件。

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曙光号”多功能运货舱顺利进入太空轨道。

“曙光号”是由美国宇航局出资、俄罗斯制造的,它的发射升空以及同年12月美国“团结号”节点舱与其连接,标志着人类已经拉开建设“太空城市”的序幕。2000年7月,“星辰号”服务舱与空间站对接。几个月后,首批宇航员登上了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建设的最后阶段,原本是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结束。这期间要将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的“哥伦布”舱和日本的实验舱以及加拿大的遥控机械臂装置送入轨道,从而最终完成国际空间站的组装。但是国际空间站的预算远远超过了美国宇航局最初的预计,其建造时间表也比预定要晚的多,主要原因是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宇航局停飞了所有的飞机。

按照计划,空间站建设将在航天飞机重返太空之后在2006年恢复,但是在2005年7月“发现号”航天飞机的一次飞行任务完成后,由于航天飞机的隔热材料在升空过程中脱落,美国宇航局再次停飞所有的航天飞机,这就使得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时间表再次拖延。

2006年11月15日,国际空间站上的活动首次在地球上进行了电视直播,这是人类首次观看到的来自太空的高度清晰的直播画面。2009年3月美国宇航局网站又开始在线直播国际空间站的实时视频。当空间站的工作人员睡觉或者下班的时候,全球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欣赏空间站的直播视频。

目前,空间站已经建设完毕,完后的空间站是一个“太空中的城市”,成为人类在太空中长期逗留的一个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