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出处?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出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西游记》中描写到: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凡是从天上下界为妖的神仙,都是这种情况,在人间成为妖怪危害人间。唐僧师徒经过,孙悟空与妖怪打斗,妖怪有宝贝,孙悟空打不过就去搬救兵。来到天庭一看,原来是某个神仙或者神仙的坐骑下凡人间,已经好几天了。也就是西游记反复提及的一段话: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西游记》中出现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却变成了科学的真实。假设一个人坐上光子火箭,以光的速度到宇宙空间去旅行一年,那么,当他回到地球时,他的儿子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自己却还是那样年轻,儿子反而比父亲老了!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以光速运动的钟走慢了,尺也缩短了,甚至连时空和光线都是弯曲的。这些奇妙的现象,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取得的最重大成果。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引起了经典物理学的彻底革命。

扩展资料: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作背景:

爱因斯坦喜欢阅读哲学著作,并从哲学中吸收思想营养,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在“奥林匹亚科学院”时期大卫·休谟(DavidHume)对因果律的普遍有效性产生的怀疑,对爱因斯坦产生了影响。

相对性原理已经在力学中被广泛证明,却在电动力学中却无法成立,对于物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不一致,爱因斯坦提出了怀疑。他认为,相对性原理应该普遍成立,因此电磁理论对于各个惯性系应该具有同样的形式,但在这里出现了光速的问题。光速是不变的量还是可变的量,成为相对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问题。

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的影响。19世纪末,马赫在所著的《发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5年5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

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百度百科-西游记

百度百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