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寺的一代高僧

开山始祖

字华光,四川宁远府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长老,彻悟心性,发明本来,节操唯严,心乐幽寂,法传临济四十一世。于乾隆四十九年,朝五台归,路过山麓,睹此峰峦秀丽,云林幽蔚,遂策杖至桃花洞。时日已暮,黄冠嫉之,拒不留宿,祖略无愠色,遂敷蒲团趺坐露地,是夜风雪交作,俄深盈丈,寒凛倍常,道人以为冻成僵尸矣。翌日雪止,见其屹然危坐,四围无雪,始知高人,遂延入洞内,进饮食,执弟子礼,遂舍道为僧焉。最初从祖浇发者,即黄冠中四名高道,曰:圆明、圆真、圆智、圆法是也,祖演派三十二字,并付心印于四人,偈曰:法从心体生诸法,离诸心体法无生,无生心体法真法,心体无生真法真。祖传记法已,遂留圆明、圆真在山传灯宏化,自与圆智等,一身云水返西蜀矣。(此出白云宗谱)。

故事片段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冬天,四川宗林寺华光端德祖师,带一个小徒弟,踏着没膝的积雪上到桐柏山太白顶,其时桐柏山是道教的地盘,道人对和尚极不友好。?

这华光祖师,朝礼五台山后一路辗转来到河南桐柏山。?

华光祖师对道人合十:“路过贵地,求住一宿。”

小道人:“不行,最讨厌你们和尚。”

华光祖师:“阿弥陀佛……”

道人:“少啰嗦,不行就是不行!”

华光祖师:“那让小徒到门洞无雪处吧,我就在外边。”

印恭法师,号体谦,法号常广,俗名盛祥麟。1930年出生于湖北随州解河一塾师门第。少时随父就读,天资聪颖。幼承家教,孔孟经史无不熟读。其母笃佛,日诵《心经》,耳濡目染,已初解佛法四谛之理。耕稼之余,广读佛经,遂坚出家之愿。1952年在湖北海会寺依海墨和尚剃度。1957年秋受戒于南京宝华山隆昌寺。为求索禅宗之机锋妙谛,南渡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谒一百一十七岁的当代著名禅师虚云老和尚,求其开示禅宗要旨。虚老嘉其诚,摩顶教谕,使其深受教益。后又参学到广东曲江南华寺,时值“反右”运动,遂于1985年返桐柏山,在太白顶四周结茅定居,农作禅修,潜心佛学研究,至今三十佘年。

定居之初,恭师开荒种谷植芋,养花修竹发心自食其力,从不烦劳别人馈赠。每遇天灾兽害,农事歉收,日食粮米不过三两,常以野生蔬果果腹,衣被行补百纳,棚居仅容一人。然恭师以苦为乐,处之泰然。发大愿研究佛法,每日必背育大乘佛经四、五卷,从不间断。

文革十年浩劫,恭师亦在所难免。虽遭迫害,亦能忍辱负重,胸怀坦荡。身陷囹圄,仍静坐观心,萌心利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复,由于恭师学萃品端,在佛教界已颇具影响。

恭师出山后,历任水帘寺方丈,南阳地区佛教协会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等职。1993年12月7日圆寂。荼毗后,所得之舍利分二处建塔供奉。

恭师早年有言志诗一首曰:“岩栖穴居心向禅,为利众生敢息肩。淡泊清苦等闲事,甘作苦海一小船。”纵观印恭法师三十余年的法海生涯,精研佛法,苦心修持,勤于劳作,志利众生,诚为当代爱国爱教的一位高僧,更是一切有缘众生的楷模。《白云山志》的刊行,谨志对恭师的深切缅怀。(妙侠) 临济正宗四十一世华光端德禅师乾隆四十九年弘法于太白顶  云台寺续演本派名号各三十二字:

端圆常寂了极融通直传海印妙演心空  性观普照道显祖风真智本觉达法明宗

华慧海云德法普浩真如性体清净妙道  心含宝月朗然洁皎灵山一脉古今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