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东江战役
艰难的抗美援朝战争其实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双方铆足了劲想要消灭对方,第二阶段则是弄明白了第一阶段的目标不太现实,开始边打边谈。
第一阶段主要就是五大战役,每次都打得轰轰烈烈,但是第三次比较特殊。
首先第三次战役特殊在时间短,从1950年12月31日开始到1951年1月8日结束,只有短短8天,是五次战役中最短的。
其次特殊在形势一片大好,志愿军已经攻克了汉城、仁川、水原等地,兵锋看起来势不可挡,那为什么彭老总还要紧急叫停呢?这个跟中美两方都有关。
中国这边其实已经非常勉强了 ,部队自1950年10月入朝以来,已经连续打了两次大型战役,每一天几乎都是在行军作战,当时志愿军还没有实现机械化,靠的就是士兵的意志和两条腿,但这么长的时间谁也受不了,有一些士兵甚至在奔向目的地时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士兵疲惫是一方面,后勤是另一方面,美军占据了制空权,时常派出飞机轰炸我军,而我国当时讲究纪律,物资供给都是由国内运送,这么长的一条运输线,美军战机基本就是肆无忌惮的轰炸,开战之初我国预备了1300多辆卡车,不到一个月就被美军炸了700多辆,这个折损比例很可怕。
而卡车被炸就意味着前线战士不能及时获得食品、药物、衣服、弹药等等,第二次战役时就出现过士兵没食物充饥,直接吞沙子、冰雪的事。而且还碰上了朝鲜半岛百年不遇的严寒,士兵大量被冻伤,甚至有牺牲的,非战斗减员严重。
种种情况下来,当时已经到了不得不休整的地步。
美国这边则是故意引诱 ,志愿军短短七天的确夺取了很多城市要点,但是并没有前两次战役那样遭遇对方的主力,基本上美军都是利用机动优势一晚撤退30公里,然后用坦克防御。
等到志愿军靠双腿赶了一夜路抵达,人困马乏,美军就用飞机、火炮猛轰,如此有计划的反复几天,我军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对美韩有生力量予以歼灭,所以其主力尚存。
这种情况非常诡异,打了一辈子仗的彭德怀自然察觉到了,他直言:
事后证明彭老总的决策非常英明,美国早在洛东江一带构建了坚固的防线,因为这次的对手已经从麦克阿瑟换成了李奇微。
如果继续深入打下去,我军的后勤跟不上,那非常可能重演一次仁川登陆,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当时很多人还是想不通,志愿军战士还好,即便想不通也会服从命令,但是有两个外国人非常不满,甚至当面让彭老总继续进攻。
一个是苏联顾问 拉佐瓦耶夫 ,拉佐瓦耶夫是当时苏联进入朝鲜向日本军队进攻的苏军集团军司令员,苏联人的进攻风格比较刚猛,讲究攻城略地。这点与我军不同,我军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主,占据城池反而是次要的,这点在解放战争中印证过多次。
因为思想有冲突,双方就发生了争执,拉佐瓦耶夫认为要乘胜追击,还指责彭老总是“军事保守主义”,彭老总开始还分析敌情耐心解释,但后面对方说话不客气后也争锋相对: 仁川的教训我没忘,出了问题我负责,我不是来打败仗的!
拉佐瓦耶夫依然强词夺理地表示,只要志愿军继续向南,美军一定会退出朝鲜。
彭老总当然不愿意拿我国将士性命去做试验,直接说: 既然你们认为只要我军向南进攻,美军就会退,那仁川至襄阳以北的全部海岸线警戒和后方维护交通线归中国志愿军担任。人民军1?2?3?4?5等军团***约12万人已休整两个月,你们去指挥,可以按照你们的想法向南前进。
最后谁都没有说服谁,不欢而散,拉佐瓦耶夫回头就发了电报给斯大林,希望靠苏联的影响力逼彭老总就范,这边彭老总也发了电报给毛主席,毛主席同意彭老总的意见,转而将朝鲜战争的情况也电告给斯大林。
斯大林对于此事也是认真处理了,很快回了电报给拉佐瓦耶夫,让他听从彭老总的安排,没过多久,就把这个苏联顾问给调回国内了。
另外一个不满的当然就是金将军了,他希望志愿军能迅速地把美国人赶走,去完成他没能完成的事业,所以多次要求志愿军能继续南下。当然,他的态度要好些,所以彭老总对他的态度也好些,认真分析了双方情况后还是予以拒绝了。
第三次战役时间不长,战果还是挺辉煌的,志愿军***毙伤俘敌1.9万余人,但是最大的不好就是美军换了统帅,李奇微从这次战役中看出了志愿军的后勤问题,并在后面两次战役多加利用,让我军吃了很大的苦头。
也庆幸当初没有继续追下去,要知道后面两次战役我军整体的情况要好得多,但还是付出了很大的伤亡,如果第三次战役那种情况打下去真的怕是要糟。
当然,这一战的政治意义还是挺大的,毕竟攻克了汉城,参加过甲午战争的萨镇冰听到这个消息后泪流满面。汉城自从清末以后,就被日寇占据,日寇的侵华路也是从这里开始,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段屈辱的开始。
但是志愿军以战胜者的姿态走进了汉城,等于是告诉世界:那个任人欺凌的旧中国已经没有,现在站在各位面前的是中华人民***和国!能打败世界最强国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