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是河南的第几大剧种

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

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等。起源于河南汝州,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

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2006年10月,河南曲剧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河南曲剧参与其中。

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于1926年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之分。前者较沉稳,后者较活泼。

剧目:

剧目以民间生活小戏居多,如《李豁子离婚》《小姑贤》《小姑恶》等。也有从鼓子曲目中改编的,如《祭塔》《花亭会》《蓝桥会》《闹书馆》《安安送米》《金精戏窦仪》等。1933年,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抗日战争时期,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

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梆子、京剧等地方大戏的表演艺术,行当脚色也由小生(俗称相公)、小旦(俗称丫环)、丑(俗称和尚)发展为生、旦、净、末、丑,在剧目上移植演出《铡西宫》《哭洪堂》《白蛇传》《白玉簪》《血手印》等。

也曾摘取长篇大书,如《呼延庆打擂》,编成连台本戏上演。现知传统剧目有 210多个。早期著名演员有朱天水(旦)、朱六来(生)、李金波(旦)、赵和洲(丑)等。